时光如水,仿佛转眼间,那个举国悲痛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当日历再次来到5月12日,有关汶川地震的人和事也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他们当中,有地震后骑摩托车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有蜷在废墟6天6夜、被截肢后救出的虞锦华,有在获救时摆出“胜利”手势、露出笑脸的郑海洋,还有被废墟掩埋178个小时22分钟仍保持生的希望的马元江……他们带着“最有情义丈夫”“夹缝男孩”“可乐男孩”“奇迹先生”等称呼度过了10年。
劫后重生的人仿佛更容易成为哲人,更容易说出一些启迪人生的金句——“总觉得命是赚来的,没太多资格悲伤”“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一个平常人”“谁也不能一直活在过去,要向前看”“遇到再难的事,就想想我们这里”……地震在这些人心上、身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有的是豁达、乐观,有的是不想被打扰、不想被同情,还有的是不想被贴标签。
10年了,我们能为这些幸存的人做些什么?或者说,该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他们?媒体的回访对他们来说是不是一种打扰?人们常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10年了,这些幸存者的伤痛治愈了吗?有些人从不提起过去,夏天也穿着长裤长袖,不想露出地震留下的伤疤……
我的父亲,生日正好是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后,几乎每一年临近这一天时,他都会跟我说,“生日不过了,地震纪念日,多少人痛苦着”——地震时远在北方、几乎没有震感的他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亲历者?这一天,多少人心口都会隐隐作痛吧。
地震,在每一个身上、心上留下的都是不同的痕迹,有些人想忘记也能忘记,有些人越想忘记越忘不掉。吴加芳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常人,不想被拔高,也不想被贬低。对这些地震幸存者来说,最好的帮助或许正是平视和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怀念,也尊重他们的淡忘。他们愿意讲述当年的经历,我们就做个忠实的倾听者,他们想忘记曾经的悲痛,我们也不要刻意提起。生活总要继续,选择怎么往前走、怎么过余生是他们的权利,他人可以关心但不应过多干涉。这或许也算是旁观者的“本分”。
须知,有些标签已然给一些地震幸存者造成了困扰和伤害,过度的关注和曝光有时是压力,有时是困惑,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经历过地震,他们或许更想做个普通人、平凡人,有缺点也有优点、有开心也有伤心,而不是每到那个时间节点就被记起、被置于聚光灯下,更不是为了当年的标签、“光环”或者“人设”说一些不想说的话、做一些不想做的事,他们有不被打扰的权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他们完全不闻不问,他们想获得帮助、需要帮助时,请一定伸出援手。
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亲人、朋友的突然或意外离世,有些也是花样年华或者正值壮年,前一天还有说有笑后一天便阴阳两隔,悲伤可想而知。抚平创伤,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方式,就像有人选择大哭,有人选择照常工作。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不管地震幸存者选择哪一种余生,他人都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求。
统计显示,10年间,四川全省地震灾区再生育家庭共有数千名婴儿出生,近60%的家庭实现了再生育的愿望……生命在延续,生活在继续。就像郑海洋所说——要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