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1月7日《东南快报》报道,近日,福建福州“状元境”公交车站站牌变了模样,在乘车线路信息之下,以前的广告变成了一段简洁的文字典故,对“状元境”地名的由来及其历史故事做了介绍。这个创意来自当地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文史学家认为这种站牌把福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在细节中展现了出来。
这种“典故站牌”很新颖。其亮点在于:第一,让公众知道了站牌线路名字的来源;第二,减少了广告污染;第三,对外地人来说,让他们在春风化雨中记住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特色。不过,也有点遗憾,就是这个“典故站牌”仅此一处。福州富有文化气息的公交站名有很多,比如“蒙古营”、“旗汛口”、“象园头”等,这些名称对当地的老人来说或许能说出一二,但对年轻人可能就是“丈二和尚”的事情了,而对外地人来说更犹如“天书”。
说到城市,如今人们往往有千城一面的感觉。公园差不多,广场差不多,楼房差不多。如果不是不同的地名、路名,置身于哪个城市,你也未必总是清楚。这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城市风格是相似的,文化是雷同的。比较能体现一个地方特色的,就数这些富有特色的地名、路名和站牌了。事实上,这些也被搞得“似曾相识”了——一样的电线杆,一样的车站牌,悲催的是这些设施往往成了广告载体。
改变“似曾相识”,才能让城市有特色,有文化。因此,对“典故站牌”的设立,我们首先要给地方有关部门点个赞,他们能够放下架子,虚心接受一个小女孩的建议,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但这仅仅是一个站牌的改变,更多站牌、更多基础设施的改变,才能彻底改变一座城市死气沉沉的面貌。
如果说更大范围的改变还较难展开,也较难驾驭,就从一些小细节入手也是不错的选择,而路牌、站牌就是最好的细节。各地在命名道路和站牌时,都会选择有特点的名称或者地标。而这些名称基本上只有当地人知道,随着传统文化日渐被冷落,就算是当地的年轻人有时也是稀里糊涂。传播传统文化,不妨先从城市的细节开始,从唤醒文化记忆开始。
除了路牌、站牌,可以作为传播传统文化载体的设施还有不少,比如城市中人们休闲场所的围墙、栏杆等等。
支玲琳:中国人消费为何“外热内冷” 2010-12-16 |
练洪洋:多元的民工荒须多元求解 2011-02-16 |
生前葬礼,感悟人生? 2013-04-02 |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2013-05-22 |
韩浩月:悼念红线女 一代名伶魅力永存 2013-12-18 |
何勇海:取消特殊车证还要根除特权思维 2013-12-26 |
用人失察追责还可继续细化 2014-01-17 |
杨兴东:银行卡换“芯” 更要银行换心 2014-10-23 |
话题圆桌:公共交通:为什么总有人为你发愁 2009-11-20 |
当网络迈向"第一传媒" 2008-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