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淡定”当工人,先让他们看到“阳光”
彭冰
//www.workercn.cn2015-06-1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因就业形势严峻,少数本科生开始进企业当工人,但记者走访发现,大学生想方设法逃离生产一线的情况非常突出。这对于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促使“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以及缓解国内就业结构性矛盾,乃至对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来说,均极为不利。

  对此,用人单位多归咎于该群体“精英情结”难解,眼高手低,不肯吃苦等等。然而,这并不能全怪大学生。

  与机关办公室相比,一线工人岗位多数苦脏累,而且,近年来,工人岗位与管理层收入差距拉大,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较低,都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育儿成本高企,家长望子成龙之心尤切,辛苦把孩子供到大学毕业,怎甘心让孩子去当“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呢?而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十年寒窗,目的就是将来谋个轻松体面的职位,又怎能从容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真心认可去当工人?

  因此,在国家层面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一视同仁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工人社会地位,是让大学生“淡定”当工人的前提。否则,大学生依然会扎堆报考公务员,一心奔着高级管理、人力、金融等岗位使劲,即使无奈当了工人,也仅仅将其视为一座“浮桥”而已。

  此外,要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技术工种和岗位,并在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评审序列的基础上,延长、拓宽技术工人的职业成长路径,使大学生们感觉学有所用,当工人一样有发展前途,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抱负。而现实中,凡是做到了这一条的企业,大学生工人多数还是比较满意,充满工作动力。

  再则,在现代化技术密集型企业,一些工人岗位的工作环境已告别昔日的粉尘、油污与噪音,工人也不再是人们以往印象中“出苦力、流大汗”型的单纯体力劳动者,而是生产线上的创新创造主角之一。所以,通过多种途径让人们了解企业发展真实现状,扭转社会对工人岗位的传统认知,同样必不可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