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无妈乡”是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的另一个称谓,那里有100多个“失母儿童”——据8月9日《中国妇女报》报道,该乡在校“失母学生”131人,其中母亲逃婚与改嫁的有116人。驱使母亲出走的原因不仅仅是贫困,还有家庭暴力、丈夫懒惰等。而这些出走的妈妈,不少都是被人贩子卖到黄荆乡的。
阅读“无妈乡”的故事,好像是在聆听一个遥远的传说,但它却是真实发生的,而且就在此时此刻。当“妈妈”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称呼,成为一个地方孩子们的最大禁忌,当“你妈妈不见了”成为当地孩子们最敏感的话语,可以想象那样的童年该有多么不幸,那样的成长该有多么欠缺,那样的人生又将有多么“营养不良”。如果没有得力的“救赎”和改变,“无妈乡”留给孩子们的将是怎样的未来?
当外界普遍将“无妈乡”想象为“母爱的本能被贫困击溃”时,记者的实地走访为这些出走的妈妈们正了名。貌似无情无义的抛夫弃子行为背后,隐藏着她们多少悲辛与不幸,她们只是尝试着给自己不幸的人生做一点改变,她们不是我们想当然的“坏女人”、“坏妈妈”。被人贩子拐卖到陌生而贫困的黄荆乡,嫁给一个好吃懒做毫无上进心的男人,还要时时遭遇各种家庭暴力,这种地狱般的日子没有不尽力挣脱的理由。
驱使母亲出走的,肯定不仅仅是贫困;该承担责任的,也绝不仅仅是那些母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反过来想,黄荆乡那些好吃懒做的男人,以及动不动就打老婆孩子的粗鲁,又真的只是“坏男人”、“坏爸爸”的问题吗?恐怕也不是。最可怕的恐怕还是一种贫困,是让习惯了贫困的人们完全失去改变的希望,并且最终安于贫困。“无妈乡”那些丢了老婆的男人,似乎也是如此。当好吃懒做、暴打老婆成为群体性的现象,显然还有值得深思的因素。
经济的贫困、教育的落后、眼界的缺失、希望的破灭,凡此种种其实都可以用来解释那些“坏男人”、“坏爸爸”的异常表现。所以,“无妈乡”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发展的悲剧。作为被发展遗忘的贫穷角落,尝试对“无妈乡”进行各种“归罪”,追问到底该怪“坏女人”还是“坏男人”,其实都没有太多意义。要改变现状,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贫困的面貌,要么从外面引入“活水”,要么组织那里的男人“走出去”。
给予机会与自身勤劳,开阔眼界与重燃斗志,往往是改变的开始。扶贫绝不只是每年给点钱,让他们可以借此活下去。要让黄荆乡的孩子们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在治懒、反家暴、打击拐卖妇女等方面完善制度当然重要,但是,当地贫困面貌如果迟迟不能改变,人们依旧安于贫困而看不到出路,出走的妈妈们很难再回来。
人民日报:建设更加富饶祥和的新西藏 2011-07-19 |
鲁 钊:文化厚重与敬惜字纸 2011-08-29 |
中国网:谴责乞丐村不如反思精神缘何下跪 2010-01-13 |
一周看点:无视“楼顶别墅”执法公正何在 2013-08-16 |
中工时评:新形势下“有困难找工会”喊出了... 2013-09-29 |
人民日报:深水区应善用“改革分类学” 2014-03-24 |
阙明坤:高校应关注学生“吐槽” 2014-06-05 |
张志锋:别做增速重压之下的“莽夫” 2014-10-24 |
周人杰:引领新常态呼唤“清醒GDP观” 2015-01-19 |
一周看点:不差钱的中石油,差的是什么 2009-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