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多个“首次”说明预算公开相比往年有了进步、公众监督面不断持续扩大,也说明我国预算制度改革起步比较晚。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算公开制度改革依然“在路上”。
记者从财政部获悉,共有105个中央部门于近日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其中,环保部、科技部等十部门首次公开重点项目预算,这也是我国中央部门首次在共用平台集中公开预算。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社会主义学院首次向社会公开预算。(见4月10日《经济参考报》)
舆论在每年“预算公开季”都会对各部门的预算安排和公开情况高度关注,近年来公开的预算案不负众望,以不断进步、不断突破来回应公众关切。
比如,最近公开的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就有多个“首次”——十部门首次公开重点项目预算,意味着这些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中央部门首次在共用平台集中公开预算,方便公众查阅和对比各部门预算;部分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预算,不只是去神秘化,也体现出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地方预算公开也有不少“首次”。比如,有的地方首次公开重点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有的地方首次公开司法系统单位预算。这既因为中央部门做出了表率,也因为地方积极探索。另外,《预算法》《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等制度以及财政部专项检查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所有“首次”,我们都应肯定。因为每个“首次”不仅说明预算公开相比往年有了进步,也折射出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成就,还表明公众监督面也在持续扩大。换言之,有关方面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以及公众监督预算的力度,因为每个“首次”而不断升级。
当然,多个“首次”也说明我国预算制度改革起步比较晚。从这个角度讲,今后从中央部门到地方部门公开预算还需要更多“首次”,推动预算公开尽快走向成熟。
譬如,有全国政协委员、预算专家表示,“目前公开的内容相当于统计资料,我都看不出问题。钱究竟是怎么花的,看不出来。”连专家都看不懂预算案,老百姓更没几个能看懂,能否围绕“看懂预算”多些“首次”探索?
公众对预算公开要求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算公开制度改革依然“在路上”。
祝惠春:车企“一个品牌”或是明智选择 2014-04-29 |
郑州日报:靠什么养成人文社科素养 2014-05-30 |
谭浩俊:两套数据上报,地方债务到底有多少? 2015-01-06 |
魏英杰:孝敬节集体下跪,谁感动了谁 2015-01-13 |
致 渊:京港澳高速堵车背后的新信号 2015-02-26 |
新华每日电讯:擘画发展新蓝图,共创合作大... 2015-03-30 |
周 龙:地铁不跷二郎腿,争论出来的共识最... 2015-10-16 |
“多校划片”能为择校热退烧吗 2016-02-24 |
杜绝公判大会,不妨从激活责任开始 2016-03-18 |
充分交流减少“信息逆差” 2016-08-0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