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重庆九龙坡一家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吐槽:一位婆婆因为孩子抽血一直哭,竟这样安慰孩子:“不要哭,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这位医生表示,“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见7月26日《重庆晚报》)
很多家长见孩子哭了,总想找个“受气包”。比如孩子绊到椅子摔哭了,有些家长拍打椅子,“打你,把宝宝弄疼了”。“打医生”和“打椅子”具有逻辑一致性,这说明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思路和方法上,确实存在需思考和改变之处。
但这只是小概率事件,不必对“医生坏式安慰”上纲上线。这位医生不仅在朋友圈吐槽,而且怀疑“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个中折射的受害心态,似乎不妥。
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双方的维护。一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暴力相向,令人心痛。但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并没有想象中和网络舆情描摹的那么对立。现实中有很多“中国好医生”,也有大量的“中国好患者”,我们应该全面公允地认识和评价当前的医患关系。
医患和谐从哪里来?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而医护人员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大。这不仅指向良好的医技和医德,还指向保持一份平常心,从容自信地看待患者。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医生不愿让孩子学医的话题很热。然而任何一个行业背后,都有着难以言说的辛酸。人们总希望孩子未来比自己更好,总是希望自己吃过的苦别延续到孩子身上。放眼三百六十行,除却极个别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有几个行业的人愿意让孩子选择本行业?医生如此,教师如此,媒体也是如此。即便子承父业,也有迫不得已。
这就是一种“受害心态”,表现在道德想象里,自己所在的行业好像蒙受了天大委屈,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一样。社会的每一点议论,患者的每一种行为,甚至一个无意识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被扩大化解读。如今这件事,只是老人溺爱孩子的一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不必理解成仇视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也好,其他行业人员也好,别有“受害心态”,不要把服务对象当成“假想敌”。
寇胜茂:痴草 2012-06-11 |
莫 琼:母亲的老伴 2012-06-12 |
男医诊女患,必须有陪伴? 2013-10-17 |
袁云才:医生学武防暴不如健全法制 2013-11-07 |
董碧辉:起跑线与底线 2014-02-20 |
王慧敏:命运所赠 早有标价 2014-04-29 |
李 荣:找寻现代生活的“玩之道” 2014-06-20 |
多些理解与宽容 2014-07-18 |
刘大山:真有病,是作风病! 2015-02-13 |
网友Shouhua123:让中小企业的工... 2009-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