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时间内,美丽的海港城市青岛的形象将与一只虾联系在一起。
这只宰客的虾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卖到了每只38元。在其它餐馆,这种普通的基围虾一盘不过四五十元。更讽刺的是,这个宰客餐馆的名字竟然叫善德。
于是,被宰的外地游客急眼了,在投诉未果、报警无效、人身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一怒之下发到网上,结果引发一场声讨青岛宰人虾的舆论风暴。
随之,网友的创作热情被激发起来,最夸张的莫过于“中国最富的王健林和马云在青岛吃饭商讨业务合作,结账后破产”的段子。
按照以往的惯例,在形成舆论焦点后,青岛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管市场的被停职,宰客的餐馆被罚,以及痛定思痛、亡羊补牢等等,努力推动坏事向着好事转化。
但无论怎样努力,青岛的整体形象和好客山东积累的人气和好感,被一只虾折损大半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方面说明了全媒体年代碎片化信息快速扩散的特征,一个极端个案往往会短期对一个企业、一个城市的声誉造成巨大损害,另一方面,结合当下简政放权、全面反腐的时代背景,青岛一些部门在事发时的相互推诿、不作为与冷漠敷衍令人愤慨。
在消费者权利意识全面觉醒、表达意见的渠道日益多元的今天,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尤其是舆情的把握,仍是摆在各地政府部门面前一道沉重的难题。
此前因为高价宰客名声大噪的城市是海南三亚。痛定思痛后,当地完善了市场管理机制,提升了管理水平,畅通了投诉渠道,连当地过去很难打通的投诉电话现在响两下就有人接听。
虽然不能因此判定三亚旅游从此无宰客现象,但至少值得青岛市长认真借鉴。如果青岛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进行危机公关,卖虾的不敢宰客了,没准还会冒出一只螃蟹搅局。
在中国特殊的集中休假制度下,由于旅游业的井喷,黄金周在一些地方熬成了“黄金粥”,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和车流,爱好拍照游客们的手机冲着景点,留下的多是同胞的后脑勺。为了应对假日超载的人潮,各热点城市均成立了假日综合管理机构,但由于多龙治水,必然留下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空间,加上本身应急管理水平有限,往往一个小小的危机事件借助网络快速发酵,终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舆情之祸往往在于机制之病,很多公共问题不断在各地重现,却始终得不到有效遏制,难道不值得认真警醒和反思吗?
青岛大虾只是三亚海鲜的续集。这些典型案例竟都出现在中国经济繁荣的发达地区,无疑折射出城市管理的通病:社会管理水平能力追不上GDP的速度,背后事关当下改革如何顺利推进,以及当政者发展思路和模式的转变。在急功近利的所谓旅游经济、黄金周经济的驱使下,忙着趁游客集中出行的假期挣快钱、大钱,而忽视了服务水平的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挨宰加痛苦的旅游体验,已经在批量地将游客逼出国门。在距离青岛不远的日本,黄金周的中国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成。这不足以令盛誉在身、举办过奥运会的青岛汗颜吗?青岛人民要认真思考下:这是为什么?
当然,部分青岛网友不服,在网上发声:不就是一个虾吗?至于吗?宰客也不只青岛一地。这是一种无力而牵强的回击。即使这样的声音陈述的是一个现实,也与青岛这个曾诞生过微尘公益行动的美丽城市极不相称。在通向文明的征程上,最不可取的态度就是比坏,以至于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给青岛一个建议:在最繁华的、游客最爱去的地方树立一个虾的标志,永远当成自己的警钟,提醒自己的管理者、经营者乃至普通市民:曾经有一只宰客的虾深深伤害了游客的心,损害了城市的声誉,它教会了整个城市学会了敬畏:关于诚信,关于良知,关于监督,关于珍惜。
谢谢虾吧。对于奔向富足文明的青岛来说,它来的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