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化周刊-言论-正文
国产电视剧:一直在模仿,极少有超越
//www.workercn.cn2014-06-0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直在模仿,极少有超越”是国内电视剧市场多年存在的病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近日来,琼瑶起诉于正新剧《宫锁连城》抄袭其经典保留作品《梅花烙》闹得沸沸扬扬。而在今年广电总局影视剧申报立项中这一现象也显露无遗,垂涎于韩剧“星你”的火爆,今年项目申报中出现“星星”或者“外星人”等字眼的电视剧剧目,居然就占到了十分之一。

    搭顺风车、一窝蜂赶潮流的“从众”心理在电视剧市场风生水起,影视行业“千剧一面”、“千台一面”的情况屡见不鲜,各剧名间相互“抱大腿”现象也层出不穷。《媳妇的美好时代》火了,《新女婿时代》、《小夫妻时代》、《裸婚时代》等接踵而至;《血色浪漫》播罢,“血色”家族又添迷雾、恋情、沉香、蝶恋等“新丁”,而以联翩热播“婆妈剧”、“妯娌剧”闻名的北京电视台也将“得大妈者得天下”作为自己的购片指南和“座右铭”。

    艺术之本性崇尚的是个性化创造、差异化地呈现其百花齐放、独立创作的精致之美,不需要体现那么强的公众意识、从众心理和合群态势。电视剧市场之所以跟风雷同、山寨剧迭出,有人认为是电视剧市场的浮躁所致,投资方重成本回收轻社会评价;编剧重剧本速成而非精研细磨;演员重上镜频率而非剧本揣摩。这些因素使得创作者们直接奔着省时又讨好的“快餐剧”而去,而绝不在费力又不挣钱的“创新剧”上瞎耽误功夫。

    尽管大家都知道“诚意之作”好,可叫好又叫座的往往“难产”,需要一杆子高素质的精兵强将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不说,拍完了能否顺利通过审查、经受各方检验都是未知,一旦出现风险砸在手里,各方都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为了胜算起见,民营资本一般不敢轻易触碰高风险“雷区”。另外,为了获得资本,很多电视剧在金钱面前步步妥协直至被商业完全绑架,失去本该坚守的艺术性。而作为买方市场的电视台为了收视起见,也只看题材、看明星,并以成功的热播剧为标杆,致使投资者、创作者唯电视台马首是瞻,将热钱投注在能够热播的“山寨剧”上,或将有新意的题材改为模仿剧,自觉不自觉地走在通往“山寨”的路上。

    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一部分国人喜欢看外来剧。让业已“审美疲劳”的国内观众看到了影视题材的更多可能性和丰富多样性。由此可见,国产电视剧想要摆脱量大质次、跟风雷同的窠臼,从“虚假繁荣”走向真正的繁荣,并非建立在消减外来剧的基础上。玩“封杀”难以消解影视业的创新颓势,起到保护国内羸弱的影视工业的作用。电视剧产业要催生创意火花、走出“山寨迷幻阵”必须摒弃浮躁心态,沉下心来直面现实、深入生活。政府可通过设立文化创意扶持体制和基金提高文艺作品创新能力,放宽政策、完善影视创作机制,鼓励电视台成为创作的主体,多承担风险。此外,要像中国电影那样打开国门引进优秀的外来剧刺激影视业市场,让影视创作者的创新能力、制作水平与国内观众的欣赏、鉴别水平同步提高。唯此,国产剧才能提高造血功能,杜绝近亲繁殖,从“量多质低、佳作寥寥、整体疲态”的顽疾中突围出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