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电影近些年动辄票房过亿,但一系列华丽数字的表征下,仍然难掩国产电影羸弱而苍白的现实。尽管这些年,国内的电影人向好莱坞等电影大国偷师了不少本领,在电影的表现形式、叙事能力、技术创新及类型探索上有了质的飞跃,但这些仍然没能扭转中国电影薄弱的现状——国产电影出现高端票房与文化贫瘠的悖论,电影的整体艺术质量相对孱弱,在国际上的能见度依然很低。再加之不甘心只当“搬运工”的互联网这一变革因素的深度参与,整个电影市场显得有些混乱、浮躁和冒进,一度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良汰效应”。国产电影要拔得头筹,从桎梏自身发展的顽疾的走出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破解:
首先,主流文化的影视精品要批量生产。当下,一些自吹自擂的劣质影片甚嚣尘上,把高端的作品淹没在平庸里,难见有拔地而起的高峰之作,原因之一是主流文化的电影精品和文化价值观缺位,使劣质影片有了可乘之机。当前的电影市场同样存在“二八定律”,即80%的电影人都在利用电影圈钱,只有20%的创作者在金钱面前葆有艺术精神和创作的清醒;80%的影片都是平庸之作,只有20%相对优秀,有时甚至连20%都不到。盘点去年以来上映的几十部国产影片,除了从柏林擒熊归来的《白日焰火》、《黄金时代》、《绣春刀》、《推拿》、《亲爱的》以及今年火爆荧屏的《狼图腾》等影片外,其余大多都是光鲜其表、败絮其里的庸常之作,且许多都赢在商业上,而非艺术上。当然,平庸本无罪,但只剩下平庸就危险了。正如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所倡导的,要对潜藏在生活表层下的“平庸之恶”予以遏制,如果任由其像覆盖在毒菇表面的霉菌那样繁衍,将会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因此,要抵制钞票的威力和劣质影片的野蛮生长,需要中国大片从无所作为的沉落期崛起以引领正能量,让批量生产的影视文化精品撑起国产影业的“底座”和“塔基”,而不是被“平庸的大多数”操纵并掌握话语权。
其次,中国电影人需要情怀和使命感。任何行业想创造新成就,都需要一批有理想、情怀和使命感的人作为支撑,承载人类精神追求、艺术使命和美学价值的电影更是如此。这些年的国产电影全线飘红,似乎一不留神也要来个“亩产万斤”。但与强大的吨位相比,电影的“心智”却相对滞后,原因在于金钱成为了衡量电影成功的唯一标准。不可否认,对于具有商业属性的电影产业来说,电影人挣钱是正当的,避谈金钱是一种虚伪,但只谈金钱却是一种浅薄。成功除了以金钱来衡量外,还应包括社会美誉度、道德荣誉感以及个人心智的发展、才情的彰显、潜能的激发、价值的实现等等。一个人若不努力追求成就感和荣誉感,就会变成贪欲而不择手段。因此,我们应让更多有情怀和使命感的人从事电影行业,鼓励他们的道德荣誉感,只有本着对成就感和荣誉感的追求大于对金钱的追求的原则,电影才至于被资本绑架,沦为失去灵魂的成功。
第三,电影人要直面现实敢于担当。当前部分国产电影游离于社会现实,悬浮在生活表象之外,甚至不再和社会的任何阶层发生互动,这是一种现实主义创作衰落的表现。曾有学者指出,国产电影缺少《猎杀本·拉登》这样的新闻故事;缺少如日本《入殓师》这样的职业故事;缺少科学、科幻、科技故事;缺少优秀的庭审片、犯罪片、黑幕片、侦探片等司法故事等,这与其说国产电影类型单一、题材小众,不如说国产电影逃避现实不敢直面社会问题。
国产影视作品之所以回避现实,消解文艺作品本身的价值追求,其中既是电影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致,也与当前的电影审查制度相关。遥想上世纪,很多文学、影视艺术作品都与社会现实发生深层交汇与勾连,像鲁迅的杂文、王小波的黑色幽默文本、具有讽刺功能的相声小品等,都能直指人心,发出一些大尺度的洞悉之声,如今倒显得有些噤若寒蝉。羊年春晚的小品仅讽刺了一下腐败的小小苍蝇竟成为近十年来力度最大的,这无疑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倒退。而作为宣传公器的电影同样不应在火热的现实面前“消音”或“失语”,它应向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肩负起直击当下、烛照现实,为当代国人的心灵世界提供内心省察和精神镜像的社会使命,而不是一味沉湎于啃老和怀古,围绕匪夷所思的拳脚功夫、网络时代的浮泛爱情、纵情嬉笑的古今闹剧打转。只有正视现实,强筋健骨,“缺钙”的国产电影才能复现“血色”。
人民日报:读书究竟有何“用”? 2009-04-23 |
光明日报:书卷多情似故人 2009-06-08 |
光明日报:书卷多情似故人 2009-06-08 |
人民日报:读书究竟有何“用”? 2009-04-23 |
人民日报:重拾中国诗书精神 2010-04-22 |
宣 言:让崇尚读书成为时代风尚 2012-05-07 |
张 贺:要成功就不能读太多书吗 2012-11-16 |
吕 洪:书店的消失不应成为阅读的挽歌 2014-05-08 |
谢 洁:阅读,是灵魂的壮游 2014-11-03 |
中工时评:书香氤氲则社会清明 2015-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