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群众观,生命线。行大道,好指南……下基层,同吃饭。酸菜汤,生情感……焦裕禄,是典范。一身泥,万人赞……”这是合肥一单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思之见事见物,用群众的话说:讲“家门口”的事,说“家门口”的话,解“家门口”的难,好记好懂好学。
所谓“家门口”,就是群众的门前,说的是与人民群众在思想情感、空间位置和言谈举止上的零距离。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活动,不仅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显著特征,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看上去并不难,但真正到达群众的“家门口”就是一门大学问。
西方有位探险家,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凭什么力量让许多注定“不可能”的变成了现实时,这位探险家说:“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显然,心灵的互通是取得成功的基础。长征时期是党和红军最困难的时期,但那时候,党和红军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一片赤诚,真心实意融入群众,说的都是老百姓的所思所盼,做的都是老百姓的所急所需,军民关系、党群关系真正达到了“鱼水情深”的境地,于是才有遇到困难时党和群众的一条心。今天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心灵深处”下功夫,从心灵深处到达群众的“家门口”,真正以井冈山精神、焦裕禄精神为榜样,才能穿越群众“家门口”的壁障,与群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老百姓才会打心眼儿里认同我们党、拥戴我们党。
真情实感是抵达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德的扁担的故事,那是总司令与百姓的亲情;习近平总书记与敬老院老年群众合影的故事,那是总书记的亲民敬老之情;杨善洲同志在基层,不管群众说话轻重,他都笑着听,眼睛不向上,哪家越穷就越爱去哪家,这是杨善洲同志扎根基层的感情。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就是一面感情的镜子,那些怕脏、怕泥泞的同志,那些走进群众家里,屁股还没坐热就急着起身,只图报上有文、电视上有像的同志,那些高高在上、群众见了就“躲”着走的同志,不妨对比照一照。
抵达群众“家门口”,落实最为重要。群众说得好,困难可以克服,风险可以排除,但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其结果只能使群众丧失信任和信心。群众的“家门口”就在那里,如果学不致用,说不照做,甚至是口是心非,承诺的根本不打算实行,在这言行不一的“实际”状态下,说到了群众的“家门口”就会苍白无力,教育实践活动也会流于形式。只有埋头苦干,解决实际问题,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才会上下同心,焕发生机。
群众的“家门口”是衡量群众路线的一把尺子。只有实现心的零距离,只有身到心到情到,才能真正做到党群一家、鱼水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