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日前刊发了《中共南京市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其中有一条是:坚决反对为官不为现象。
根据南京实际,相关文件列出了为官不为主要表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效率低下、敷衍塞责;怕担风险、不敢担当;对本地区或本单位问题,不敢较真碰硬;对群众诉求,不按规定办理答复或者久拖不办。其实,还有种为官不为叫“装呆”。所谓“呆”,即痴傻或不灵活,“装呆”就是装傻充愣或假装不灵活。在行为上则表现为,明明知道该怎样干却装着不知,或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令不行、敷衍塞责、不敢担当、不敢碰硬、久拖不办”等为官不为现象,也往往以“装呆”面目出现。
“装呆”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权力分裂症使然。一些人以“要求严了”为借口,不违规不违纪但也不干事了。实际上,这暴露出权力分裂症还没有根治,即“没有好处不办事,得了好处乱办事”。有“好处”就钻政策空子,要多精明有多精明。“好处”没了,干事动力全没了,那就索性“装呆”吧;二是肩膀太软使然。改革年代许多事都需要勇于先行先试,干事越多失误几率也往往越高,肩膀不能担责,“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那就只好“忙忙碌碌装样子”了;三是升迁焦虑使然。“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一旦感到“提拔无望”,就认为是组织上亏欠了自己,焦虑不安、无心干事,庸懒散浮拖,大事急事难事前“装呆”。
一般情况下,只要干部责任心强,有担当精神,就算能力方面有些欠缺,事情也能干成干好。因为有责任心,勇于担当,能力不足就会努力去提升,就会解放思想在看似没办法处为“能成”想出办法。存心“装呆”,能力再强也于事无补,而且非误事不可。“装呆”最大危害也就在于耽误了政策落实、耽误了事业发展、耽误了群众办事。为什么“落实”成“落空”,为什么会在大谈机遇中丧失机遇,为什么许多事总要等到“群众愤怒、媒体爆炒、高层领导关注”才会有人管……都能从干部“装呆”中找到原因。反对为官不为,就得下决心治治“装呆”现象。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中明确提出: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为官不为、庸懒散拖,“该下就得下”。南京也已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对为官不为“情节严重以及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职、免职降职、辞退解聘”,查处结果向社会公开。显而易见,这是要借助干部退出机制来整治为官不为。公务员“出口”畅通,“装呆”自然也就装不下去了。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执行是关键环节。多听民意,敢唱“黑脸”,使“干坏事要下台、不干事要下台、干不好事也要下台”成常态,干部才能真正把聪明才智全用在干事创业为民谋利上。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装呆”,无疑属于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随着公务员“出口”越来越畅通,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肯定行不通。领导就是责任,当官就必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应把人民利益置于个人荣辱升迁之上。为官者也要相信,无论是公众,还是干部考核,对“挑的水多,打的罐子就多”会有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