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毕晓哲:让微信红包成为官员的“烫手山芋”
//www.workercn.cn2015-09-29来源: 东方网
分享到:更多

  中秋、国庆节临近,福建省纪委采取一系列举措,进一步严明纪律规矩,加强执纪监督,着力抓好中秋国庆期间正风肃纪工作,严防“四风”问题反弹。8月28日,在福建省委反腐败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2015年中秋国庆期间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通知》中,针对福建实际,提出“八不准、八不得”纪律要求。其中第五条规定:不准违规发放节日津补贴、奖金和实物,以及借工会、学会、协会等名义滥发钱物,不得变相用电子礼品卡、微信红包等方式收送礼品、礼金。(9月28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看来,福建当地针对电子礼品卡和微信红包的“规定”,得到了中纪委有关方面的肯定。那么,对于微信红包的预警和提醒,并开展好针对性的防范与打击,始于何时呢?早在2014年9月,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黄树贤做客中纪委网站访谈时透露,针对违规问题由明转暗、花样翻新等新问题,将深入分析原因,研究提出对策。对利用现代物流快递送礼,以礼品册、提货券代替实物商品,利用电子商务提供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等,仔细甄别,善于发现,及时查处。后来,杭州、厦门以及福建等地,对于收受微信红包礼品的关注和“禁止”,实属于对上级规定的执行和落实。

  电子购物券、微信红包成为礼品,是腐败行为的新时代变种。过去年代没有或不存在,在新的社会时期却悄然出现,足以说明腐败行为的顽固性和隐匿性,反腐败部门与时俱进紧盯“微信红包”,不仅体现了反腐败的敏锐性,也充分体现了遏止此类不良风气的极端必要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微信红包正成为广大网民、微信群在节日期间自娱自乐的方式,“讨个彩头”、“玩乐一下”无伤大雅,但玩乐的方式可能变味成腐败分子牟利的工具。微信红包单个的金额上限是200,一次可以发送100个红包,单笔的是上限5000元,同一张银行卡单日只能发15000。看似有节制的“发红包数额数量规定”,无法堵住腐败的漏洞。万余元红包“交易量”,足以完成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这才是让官员远离微信红包的初衷。

  微信红包成为腐败的新生态,说明一些官员对此尚缺乏清醒认识。多数官员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此类行为已涉嫌腐败和违法违纪,还有一部分官员仍对此持侥幸心态,认为有关方面难以发现或发现不了。因此,对于微信红包的定性和纪律宣传要加大,不仅要在过节前的规定中着重提及,也要在平时加强教育和引导,使掌握公权者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另一方面,要给微信红包设置“高压线”。要让官员和广大公务人员知道,收受微信红包同样可能受到党纪国法严惩,不仅仅是原则性“禁止”,还要有后续的配套性惩治举措。近一两年来,微信红包已经广泛存在于微信群,部分官员涉足其中并从中获利,但真正因“微信红包”而受到惩处的几近于零,这无形中抵销了“收受微信红包禁令”的权威性。事实上,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收微信红包并不难,依托于网络、移动端等的资金流动和输送,在技术层面同样可被紧盯与监控。相关专家早就说过,只要存在交易,手机号等的相关信息,都会留下痕迹或轨迹,若有需要,运营商及金融部门自然会配合提供各种数据。那么,腐败官员是否被查处或“腐败的微信红包”是否被“破译”,完全属于“掩耳盗铃”罢了,关键还是通过制度和法律的手段让“别有用心”的微信红包,成为官员不敢碰的“烫手山芋”,以此彻底打消他们的侥幸心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