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郑端端:粮补之“乱”,问责惩处就要雷厉风行
//www.workercn.cn2015-11-26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近期,湖北对种粮补贴政策执行问题进行了专项核查,累计追责农业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基层的党员干部等1000余人,涉及金额8000余万元。处分人数之多、追责力度之大,在湖北尚属首次,由此暴露出补贴发放中存在审核不严、监管不力等问题。(11月25日 北京晨报)

  “粮补”是国家为了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然而,有人却打起了粮补的“歪主意”,湖北省副科级干部虚列户头骗取22.2万元;西瓜地摇身一变成为“种粮田”,套取补贴670余万;10个乡镇变小为大,以次充好,超面积申领补贴1300多万元,更有甚者,补粮款被违规截留,成为“私房钱”。真是目无法纪,胆大妄为,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虽然,湖北省开展了专项督查,查处一批人,追责一批人,但千万粮补被虚报冒领,“空手套白狼”,该补的没有补到位,不该补的却“大行其补”,背后暴露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警醒。其实,种粮补贴发放有着严格的流程,必须经过审核、拨款、发放等多个环节,可以说,层层把关,层层审核,密不透风。不禁纳闷,私吞粮补的“硕鼠”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闯过重重“关卡”的?作为粮食直补资金核发、监管部门哪里去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难道仅仅是一纸空文?

  事实上,粮补本无罪,2004年国家就开始执行粮食补偿政策,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倒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定民心等都有着重大意义。但从湖北冒领粮补案件中不难看出,8000多万元的粮补资金被他人非法领取,更有权力“黑手”监守自盗,分得“一杯羹”,不仅让粮补政策这一民心工程被“束之高阁”,影响到一个地区农民和粮食种植业的热情,让公众大跌眼界,寒了百姓的心,更严重影响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

  其实,作为明眼人,只要到渔场、西瓜地、蛮荒之所实地看一看,走一走,必然瞧出“猫腻”,但是,监督者们往往只是依葫芦画瓢,走过场,在机关办公室看看报表、对对数字,审核签签字,马虎应付。显然,核实、调查和监管流于形式,成了摆设,下级忽悠上级屡试不爽,违规申报由此“一路绿灯”,加之,基层政务不公开不透明,领多领少大家心照不宣,这些都给冒领补贴创造了可乘之机。由此可见,粮补乱象背后不仅暴露了相关部门责任意识,法纪观念的缺失,也凸显了监督和管理存在的漏洞。

  粮补乱象,问责惩处就要雷厉风行。相关部门要深刻反思,深查细究,顺藤摸瓜,爬藤而上,深挖背后的“猫腻”,拔出萝卜带出泥,揪出背后的权力操盘手,将其一网打尽,将真相公布于众,对审核把关不严、失职渎职、为官乱为的干部,要严肃问责,对涉及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官员也要依法依规严肃惩处,绝不姑息迁就,绝不让幕后“黑手”和懒政官员逍遥法外。

  “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向利益倾斜,最终走向腐败。”粮补款被冒领击中了监管的“漏洞”,要坚决杜绝此类事情再发生。要强化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把任性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粮补执行中,要剪除权力、人为因素的干扰,农业和财政部门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加强对粮补申报核实、资金拨付、补贴发放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完善“全链条”式的监管机制,同时,建立起县、镇、村粮补政策的责任清单,真正让惠民政策落地。

  此外,要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依法规范村级组织及其责任人的职权,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通过程序细化、公开透明、责任落实来预防与惩治私吞粮补“硕鼠”,让更多的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避免监督的盲区、死角。对重大典型案件要及时通报,形成震慑,使村干部不敢贪、不敢腐,肃清败坏党风政风的“蛀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