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公众对官员的“猜疑病”如何能治?
//www.workercn.cn2015-12-02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11月30日上午,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石泰峰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代理省长推荐人选被提请任命,江苏省长李学勇提交了辞职请求。资料显示,1950年9月出生的李学勇今年已满65岁,到了正部级官员的退休年龄,今次卸任前他担任江苏省长已近5年。

  在年满65岁的退休年龄请辞,属于正常的履行程序,也意味着其实现了个人的“平稳着陆”。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了大半生,能够功成身退,可谓功得圆满。然而,本来挺正常的一件事儿,却有网友议论背后的故事,这种情况令人始料不及,其间的原因也颇耐人寻味。

  令人过度联想的原因不外乎如下方面,一是很多人对向人大请辞这样的程序不太了解,一有“辞职”这样的消息,就自然会往“出事了”上去靠。因为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官员没有出事为什么会请辞?但他们并不知道,一省之长是由省人大选举产生的,若其不再担任现职就必须辞职,包括晋升、转岗、退体等。而如果因为违反党纪政纪被查处,就不是主动请辞而是被动罢免。然而问题在于,之前对于高级领导的违规查处,曾出现过“保护式辞职”的现象,让部分公众形成了思维定势。

  二是人事任用的隐讳化,也是舆论误解产生的原因。任用信息的不公开,造成一个官员的职务任免,外界很难知晓,包括向人大请辞这样的程序,对外公布的信息也不多,结果往往是官员落马之后才会有相关信息的出现,无形中给外界形成了“请辞就必然是落马”的印象。

  三是官员落马的常态化,也会给公众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觉。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老虎、灭苍蝇的势头不减,媒体对落马官员的报道也是津津乐道。加之现行反腐手段的高效,很多腐败分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落马”。在这种情况下,凡有官员辞职的新闻出现,有人第一感觉就是“肯定出事了”。

  公众对官员的这种“猜疑病”,部分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那么加强信息的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无疑具有基础性作用。只有当官员的任用、晋升和查处信息被全过程公开,相关的程序被外界所洞悉,由“隐之于内”到“开放于外”,所有的信息都不再讳莫如深,由此造成的误解和误判才会得到有效的消除。

  当然对于公众来说,客观、公正、理性的看待问题,才能多一点信任而少一点偏见。尤其需要具有“一双慧眼”的基本素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之后才发表意见,而不是被表象或者别人的说法所误导。当每个人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更强,“猜疑病”才不会成为社会病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