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董明月:公共服务 也须强调“供给侧”
//www.workercn.cn2015-12-09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久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供给侧”的概念受到热议。在笔者看来,“供给侧”不仅经济领域要讲,公共服务领域也要讲。那么,如何将公共服务的“供给侧”落到实处?

  “知”的基础。“知”即公共服务部门对服务对象的了解、把握、尊重。随着信息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诉求越来越多,对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作为公共服务部门,若不能敏锐捕捉到这些新变化,不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还是一厢情愿地推行传统服务项目,按固有方式开展工作,恐怕会遭遇“费力不讨好”的尴尬。从长远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很难落到实处。有人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这正是公共服务部门应当借鉴学习的。在了解、把握的基础上,受“用户”驱使,满足“用户”需求,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好评。

  “智”的推动。知是行的基础,行要靠“智”推动。一方面,需要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依“智”而行。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清晰顺畅的体制机制、务实有效的方法措施,就很难有好的服务效果。今年8月,北京市印发了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在社会服务体制、社会组织体制、街道管理体制等方面一齐发力,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此同时,还要广泛引入社会力量、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借“智”而行。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加大社会资本参与力度,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加强市民自治组织的有效管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供给”的公共服务模式才能形成。而这,也才能给“供给侧”插上智慧的翅膀。

  “治”的保障。如今,群众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提供了什么服务,而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为自身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善。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增强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整体性和每项公共服务的系统性。宏观上看,政府提供的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方能最大程度释放红利。一旦统筹不够,现实中就容易出现交叉重叠甚至盲点,导致资源浪费。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提高事后处置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预见能力,尽可能花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钱治疗。微观上看,各项公共服务的推进,要做好前端调研,了解、把握、尊重公众需求;还要坚持问题导向,合理设计工作方案,加强过程管控,确保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位;更要注重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定期公开报告、搜集反馈信息,持续提供高效的服务保障。

  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公共服务发挥着社会“安全网”、“减震器”、“缓冲器”的作用,是公众满意度、幸福感的直接“感应器”。着眼新形势,从“供给侧”入手,切实增强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将助推政府管理能力和国家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