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各地市长、副市长应该经常主动拨打当地市长公开电话,看看自己委托的专门机构、专门人员是否尽责,有没有给政府、市长的脸上抹黑
热线电话是百姓与有关部门及单位沟通的渠道之一。在拨打东北某中心城市的市长公开电话时,记者连续拨打一百多次无法接通,也没有任何语音提示信息。不少群众向记者反映,用半小时甚至1小时以上才能打通政府公开电话的现象十分普遍(5月16日《半月谈》)。
公开的政务热线打不通,笔者也有切身体会,最初的看法是这种电话太“热”,可能被占线,但换了其他时间段尝试仍然打不通,就不免令人怀疑,电话那头有没有人接听、电话是不是摆设?而记者一百多次仍打不通东北某市市长公开电话,显然也给人这种印象——摆设。
政务热线作为连接政府与市民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长公开电话显然比一般的政务热线还要重要,因为老百姓拨打市长公开电话一般都会反映相对重要的问题;而市长公开电话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市长、市政府的“耳朵”和“嘴巴”,这种电话打不通会让人失望。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市长公开电话,但这种电话多少能拨通、拨打多少次才能通,人们不得而知。希望有关部门、研究机构或媒体对全国几百个城市进行全面调查。同时,还应该摸摸底,究竟有多少市长或副市长亲自接听这种电话。按说,既然是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们都要定期接听。
其实,很多地方还有这样一个机构——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据说受市长、副市长委托负责市长公开电话的日常工作。既然如此,更不应该出现市长公开电话打不通的现象。这究竟是专门办公室没有尽到责任辜负了市长的重托,还是市长自己对这种电话漠不关心?
虽然各地会定期公布市长公开电话、市长公开信箱的处理情况,而且相关数据看上去比较漂亮,但作为市民来说,无法验证市长公开电话的神奇效果,而且也不太关心这种数据结果。市民真正关心的问题是,自己能不能打通市长公开电话,如果能打通,能不能解决自己反映的问题。
笔者以为,由于市长公开电话关乎政府形象和市长脸面,也关乎市民利益,有必要从三个方面来考量市长公开电话:首先,这种电话能不能打通或者多少次才能打通。如果拨打一百多次都无法接通,那么考验的不只是市民的耐心,还有这种电话背后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心。
其次,市长们能否定期接听这种电话。既然很多城市有市长接待日,市民可以与市长面对面,那么,市长们也应该有时间亲自接听市民电话。如果市长公开电话始终没有市长的声音,这种电话显然是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理应重新定位、起名。
最后,这种电话处理市民问题的成功率是多少。从相关报道可见,有的市民虽然打通了市长公开电话,但问题久拖不决,像皮球一样被相关部门踢来踢去。无疑,只有真正解决问题,这种电话才有存在的必要,否则,市民也会对这种电话失去信心。
市长公开电话能不能打通是关键一步。而要想保障电话通畅,既要公开相关信息,即有多少部同时可接听的电话,多少专职人员接听电话;也要建立严格的评价考核制度,把评价权交给市民;更要完善监督机制,包括人大监督——人大有监督政府工作的职责,市长监督——应该对市长公开电话负责。
笔者建议,各地市长、副市长应该经常主动拨打当地市长公开电话,看看自己委托的专门机构、专门人员是否尽责,有没有给政府、市长的脸上抹黑。这不仅是一种查岗,而且是对政府工作的检验。
用人失察追责还可继续细化 2014-01-17 |
段思平:治官员超配需法律药方 2014-01-29 |
编外谈:用好法律顾问功夫在法外 2014-04-17 |
唐 伟:“吃喝打白条”再揭职务消费管理漏洞 2014-05-21 |
人民日报:民生资金应成碰不得的高压线 2014-06-17 |
李 斌:民生资金应成碰不得的高压线 2014-06-18 |
敬一山:市长都应有“骂骂又怎样”的胸怀 2014-11-24 |
光明日报:“腠理之疾”不可“拖” 2014-12-22 |
专车改革如何勇闯“利益关” 2015-10-20 |
像普查僵尸网站一样治理政府热线 2016-05-1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