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攀升,中国人的国际交往频率及规模迅速扩大。如何把握好这时代契机,在世界交流的大舞台上,塑造好中国良好的东方大国形象,得到世界更多的认可和尊重,的确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国际交流增多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知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事实上,人类交往的主要形式一是语言交际;二是非语言交际。而对于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往中各自所占比重,学者们给出高了不同的答案。归纳相关研究结论不难发现,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明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交际信峰息传达的比例上看,非语言交际要明显高于语言交际。
语言学家萨莫瓦就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交往内容只有35%左右凭借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学者甚至认为,情绪信息只有不到10%是通过语言表达,50%通过视觉符号传递,40%由副语言符号传达。通常人们凭不同感官来接受外部信息,用眼睛来窥探周围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和传达大量的非语言交际信息。
通常,非语言交际要素包括:副语言,是指伴随有声语言的声高、声长、音强、哭笑以及一些特殊的声音等;体态语,即手势、表情、身姿、眼神等所谓的“肢体语言”;环境语,即对交际效果有一定影响作用的时间、地点、温度、光度等交际时的外在环境要素;客体语,即对交际效果有一定影响作用的性别、体貌、服饰、首饰以及其它随身物品等个体要素。可以说,客体语是各种非语言信息中最重要的自我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的不断拓展,专家、学者及社会各方面人士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涉外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的价值,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追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行为差别的根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中西方社会关系的不同、社会礼仪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不同。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提倡谦虚。这些差异往往造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误解。
事实上,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综合的行为能力,它不仅要求交际者有完备的知识能力,更要求交际者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必不可少,交际者除应具备上述知识和思维能力外,还应具备个性层面的情感能力。交际者需要具有热情开朗、乐于交往、接受外族文化乃至敢于冒险和容忍交际中不确定情境等个人特质,这些特质都有助于交际者消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偏见,从而使得交际更加顺畅。
那么,如何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呢?理论上讲,首先,客观理性地对待不同民族文化,入乡随俗。只有养成有意识观察并正确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交际者才能够适应具体的文化。其次,针对不同国家文化,交际过程中不断调整,找出正确的交际方法。如在生活中通过读书阅报,看影视作品等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还可以多参加涉外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的敏感性。
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由于其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会有不同的生活和言行习惯。但今日世界已逐渐发展成为联系越发紧密的“地球村”。秉持和谐共处、尊人律己、勤劳向上的民族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那些在国内外公开场合不注意个人形象和素质的人应该意识到个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道理很明显:全世界都在关注和审视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中国。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欲成为地球村受欢迎的住户就要按照世界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来约束自己。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增加,我们要更加注意自己在国内外公开场所的言行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