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从高考历史题解读我国海洋思维
任国征//www.workercn.cn2013-12-0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光明日报》“科技天地”版在党的十八大后曾刊登《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2012年11月26日)。时隔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又刊登了《探索海洋发展之路》(11月25日,原文)。原文第二部分“‘经略海洋’与‘海洋思维’”中提到“现在的海洋事业之所以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均有不足,就是因为缺少‘海洋思维’或者是‘海洋思维’还不够完善和还不够深邃。”

  那么,我国是否真的“缺少海洋思维”?笔者想到今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课标Ⅰ卷)中关于“海洋思维”的问答题,此题是一道25分值的大题,包括两则各约320字的材料和两道问答题。这道关于我国古代近代海洋利用的材料和题目,为我们解读海洋思维提供了完整而珍贵的史料和史观,十分难得。

  第一则材料主要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简述了我国商朝、齐国、汉代、魏晋、宋元、明朝直到鸦片战争前的我国对待海洋的态度。由于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分期是鸦片战争,所以这些是古代史的海洋史料。题目是“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我国的海洋利用反映了我国海洋思维的嬗变。我国古代海洋思维的特点是:从沿海“鱼盐之利”到远洋“海上丝绸之路”;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拓展了海外贸易。但不足之处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缺乏战略外交;以民间交流为主,政府海洋意识不足。

  我国古代的海洋思维给了我们有益启示。原文认为我国缺乏海洋思维,其实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并不缺少海洋思维。相反,我国还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比如今年是纪念西行“求法”高僧义净圆寂1300周年,其曾远行并发现印尼神秘古国室利佛逝。我国古代航海著作《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的海洋理念。

  第二则材料主要摘编自许涤新和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简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04年的晚清对于海洋的史料,包括增加通商口岸、创办船政局、成立招商局、设立海军衙门、组建海洋渔业公司等。题目是“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这种从古代到晚清我国对于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海洋思维的嬗变历程。从材料可见,在西方的冲击下清朝的海禁政策失效,因此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但在客观后果是通商口岸继续增加,海外贸易持续拓展。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

  晚清的海洋利用和海洋思维同样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即使在丧权辱国的晚清时期,我国的海洋事业也在艰难推进,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逐步加强,开发利用海洋也在发展。如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再如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就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可见,晚清也不缺少海洋思维。

  “述往事,思来者”。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海洋思维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并不是缺少或者匮乏,这笔宝贵的资源我们不应忽略,而应认真继承发扬。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