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推进福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张慧 殷杰//www.workercn.cn2013-12-02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产业拉动力明显等特点。乡村旅游项目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体验农家活、享受农家乐”等为内容的务农采摘体验型旅游,以民间风俗、传统节庆为内容的参与性民风民俗旅游等。“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

  福建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省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示范点15个,两项总数均居全国前列。总体来看,尽管福建乡村旅游点自然条件好、资源禀赋好、经营方式活,接待设施有所改善、接待能力逐渐提高,并逐步向规模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但整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模式单一,功能不全,这也是制约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从发展模式上看,较成功的典型模式是休闲度假型,但仅停留在观赏乡村田园风光、农家餐饮等初级层次上。从功能上看,我省乡村旅游功能局限于吃、玩、住等较低层次上,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开展特色活动和提高娱乐水平等方面还远远不足,不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二是旅游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亟待规范。全省乡村旅游点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缺乏旅游意识,服务质量低,卫生条件差。三是布局散乱,缺乏统一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环境破坏等现象严重。这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使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难以形成乡村旅游品牌。四是重经济效益,缺乏文化底蕴。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农”字,农村景、农舍情、农家饭、农家活,这些才是吸引游客的法宝。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因此很难对游客产生持久的吸引力。五是缺乏品牌意识,宣传力度不够。因此,虽有好的资源,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不多,消费者仍然以本地居民为主。

  为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以政策为导向,鼓励乡村旅游发展。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首先,制定我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以不同资源结构优势为依托,发挥现有旅游景区点的辐射作用,开发形成大规模的乡村旅游区。其次,鼓励民营经济投资乡村旅游市场,在土地转让、租赁、出售等方面给予外来投资者优惠政策扶持,引进资金,尽快建成一批上规模档次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再次,积极引导现有乡村旅游点通过合并、合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准。形成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档次多样化、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市场,满足大中小城市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增强我省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竞争力。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着重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包装,充分挖掘其乡村性、文化性和独特性,印制高品质的乡村旅游推广手册,利用国家、省旅游交易博览会进行整体推介。借助智慧旅游平台,通过建立乡村旅游网页、开设论坛、微博促销等手段,形成全方位宣传促销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

  发挥示范作用,规范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点提供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服务要素,具有旅游企业的基本特征,应归属旅游行业管理。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省、市、县示范点和星级乡村旅游点,通过示范引导促使乡村旅游点自行整改,完善旅游经营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服务等软件制度,并逐步淘汰一批服务质量低的乡村旅游点。要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规范乡村旅游点的旅游服务,逐步使乡村旅游点迈入规范化轨道,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利益,从机制上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突出“品牌化”经营,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我省乡村旅游点要改变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海峡旅游”品牌效应,依托厦门、武夷山、大金湖等世界品牌,创建具有福建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点,或突出经典名食,或突出人文氛围,或突出自然生态,打造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叫得响的乡村民俗旅游品牌。以宣传贯彻《旅游法》为契机,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宣传。开办乡村旅游相关专题培训班,走特色化的人才培训道路,为福建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树立乡村旅游的服务品牌。

  创新发展模式,进行行业分类指导。在政府支持、行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下,严格遵循“乡村性、原生性、平民性、参与性”原则,建立多元化乡村旅游功能模式。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乡村旅游不同发展模式。毗邻大的景区的景点,要采用“景区依托型”发展乡村旅游。地处城市或景区周边的村镇,可利用交通便利、客源稳定的优势,依托客源市场发展“农家乐”。自身具备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资源优势的景点,由政府主导,按市场化运作,通过多种投资形式,依照政府规划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有组织、有规范地进行旅游经营和服务,形成新的乡村旅游景点。

  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以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对乡村传统文物古迹和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的保护和传承,要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发展”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