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空中精飞
交流经验
引 子
一面浮雕的诉说
南空航空兵某团空勤楼大门上,挂着一块浮雕,画面是一枚导弹精准洞穿目标。
第一眼看到它的人都会问:“浮雕记载的是你们哪一回的英雄事迹?”也难怪别人会这样问,作为空军两次率先改装新型战机的部队,他们打造新型空中精锐的航程上一路领飞,训练场上屡屡摘金夺银,可谓“荣誉等身”。
然而这一面浮雕,记录的却不是他们的荣光,而是颁给“敌人”的一座“奖杯”——5年前,一场对抗演练中,他们先“敌”开火,却没有命中目标;而对手“一剑封喉”,首战即大捷。兵败归营,他们决定把“敌人”精准洞穿目标的视频截图,制成浮雕挂在门上。
把“敌人”的“奖杯”顶在头顶,就是把“敌情”天天摆在面前,就是逼着自己卧薪尝胆、浴火重生。今年该团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飞行员们又一次在这里驻足,又一次在这里久久凝望:
以战斗力标准为“卡尺”,他们在认真思考:“战争究竟离我们有多近”,他们也在深刻反思:“打赢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站立在新的“起飞线”上,他们把每次升空都当做“打仗前的最后检验”,又一次开始了自我挑战、自我革新、自我进化的新征程……
战斗力标准有高有低——
两军对垒,为什么只给飞行员一次突防机会?“与其说我们对训练要求严,不如说是敌人在逼着我们这么干”
又一批计划飞行结束,飞行员何明跨出机舱,摘下头盔,已是满头大汗。这一架次对陌生目标突防突击,他钻山沟、绕山头攻击3次,两次命中目标,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指挥员却一点没有给他安慰,最后的判定成绩是:0分。
对于指挥员的严格挑剔,何明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团里早已“有言在先”:每次突防和对抗,无论你攻击了多少次,但只记录首攻的战绩。恰恰何明的第一次没有及时发现目标,失去了攻击的机会。
与何明一样,随后又有两名飞行员的突防突击成绩被“剃了光头”。
两军对垒,为什么只给飞行员一次突防机会?团长陈权龙面色冷峻地对记者说,未来信息化战争,首战即决战,发现即摧毁,对于参战的飞行员来说,最多也就只有一次极为短暂的攻击机会,与其说我们对训练的要求严,不如说是敌人在逼着我们这么干。
要想打胜仗,就得对自己狠点。何明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不是航线计算有偏差,跃升得晚了点,它肯定跑不掉……”
“你今天不对自己狠一点,明天就无法对敌人狠一点。”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很多团领导和飞行员的观点都与何明相同:“战斗力永远只有进境,没有止境。只有心中装着忧患,眼睛盯着强敌,战斗力标准才能‘水涨船高’。”
“战斗力标准有高有低,和自己比、和过去比,是一种标准;和未来比、和强敌比,也是一种标准。”参加该团讨论的副师长王卓平说,“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应当是眼睛始终向外看、向前看的军队。”
眼睛向外看、向前看,让他们看到了差距,找准了方向,也为实战化训练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采访期间,适逢该团所在师组织一次红蓝对抗。战机刚刚起飞,对抗已经打响。红方战机先发制人,发射导弹。告警声起,驾驶蓝方战机的该团飞行大队长许雷猛一推杆,发动机咆哮加速,载荷瞬间升至7.1G,战机凌厉翻转,导弹擦着翼尖呼啸而过,距离被击中仅差0.8秒……
战机落地,记者看到,大载荷产生的强大离心力,使抗荷服的背带在肩背和手臂勒出一道道深深的沟痕……
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训练中你为何如此拼命?”面对记者的提问,许雷的回答斩钉截铁:“训练不拼命,战时就丢命。打仗,属于我的只有一次机会!”
战斗力标准有正有误——
8∶0的大比分战绩,为何被判完败于对手?“‘攻城略地’的传统思维,打不赢‘体系制胜’的现代战争”
那一仗,是刻骨铭心的一仗。今年的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他们又一次旧话重提,开始了新一轮的检讨反思。
屏幕上,激烈的空战画面把记者带进了现场……
在那次协同防卫作战中,该团派出了以多名“金头盔”飞行员为主力的参战阵容,他们一个劲地猛冲猛打,在遭遇红方电磁压制、空地联络完全中断的情况下,依然突进至对方防御纵深;直至返回时,还捎带着干掉了两架对手回场的飞机。一场战斗下来,他们取得8∶0的大比分空中战绩。
但是演练的评判结果却是“蓝败红胜”。原因是他们中了红方的佯动诱敌、声东击西之计,自己核心的防卫目标,恰恰是被对手最后两架飞机在回场前打掉的……
“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痛得没价值!” 大讨论中,团长陈权龙和飞行员们再一次重温昔日“败笔”——
信息化战争打的是关键节点、靠的是体系制胜……这样的道理似乎谁都明白,为何一到战场,还是一味追求“攻城略地”?
现代空战讲究信息火力一体攻防。平时常挂在嘴上,为何对抗时却总是“蒙上眼睛”打仗,让胜算悄然逆转成败笔……
一场对抗,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一次惨败,擦亮了官兵的眼睛:过时的标准不是战斗力标准——标准偏了,训练就会偏离“靶心”;标准错了,训练就会南辕北辙。不把明天“打什么仗”“和谁打仗”“怎么打仗”等问题搞明白,不把未来战争制胜机理研究透,就难以领取迈向明天战场的入场券!
迈向未来战场,首先要校正战斗力标准这根“指挥棒”;打赢未来战争,首先要擦亮战斗力标准这块“试金石”。遵循着这一理念,记者采访发现,该团的飞行训练呈现出一幅幅崭新图景:
半年考核,“对地突防”首先穿越的是“电磁丛林”;低空飞行、编队突防、跃升轰炸,全部不组织预演,不准先行勘查靶场目标,不准提前进入考核区。看似刁难,考核组实则用心良苦:未来全疆域作战,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无一不呈现陌生化……
联合训练,他们与友邻的陆海军部队和兵机种协同要素不仅“联训、联演”,而且“联考、联评”。空舰对抗、空地对抗、电磁对抗,舰机协同、陆空协同、电磁信息协同,兵种融合、机种融合、信息火力融合等一个个课题在“同一把尺子”下相继展开,一场场演练在“同一个舞台”上风起云涌……
战斗力标准有虚有实——
7米之差,为何竟有“生”“死”之别?“今天飞行中的‘安全高度’,绝不等同于明天战场上的高度安全”
利剑入鞘,群鹰还巢。一下飞机,颜峰就懊恼地用拳头擂了一下自己的胸口……
此次对敌地面目标远程突防演练,全团以8∶1的战果大获全胜,但一直作为骨干和中坚力量的他,却是此次的“唯一”,成了对手的“靶机”。
他懊恼的原因并不复杂,只是出于考虑飞得更安全稳妥一些,在超低空机动时稍稍带了带操纵杆,比预先设定并经过模拟推演验证的航线高了7米。然而就是仅仅7米之差,7架同一编组的飞机一一突破了敌火力封锁,创下战果。也是仅仅7米之差,自己成了对手的刀俎之肉。如果那里就是战场!?如果此战就是决战!?如果……回想战斗航程,颜峰冷汗直流。
“训练中的‘安全高度’绝不等于战场上的高度安全。”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颜峰不惧疼痛地自揭伤疤,和自己较真,给战友启示:“今天高飞7米,我可能飞得更安全,但是上了战场,我却会第一个成为敌人的‘活靶子’……”
“但事实上还有多少安全高度的‘7米现象’存在?”师长景建峰不无忧虑:“因为敌情意识被长期的和平环境弱化,往往是该到的时长飞不足,该达的极限碰不上,载荷少个一两个、动作欠个三两分、精度差个十几米,随着手劲一拉,说过也就过去了……”
今天习惯用“过得去”的标准原谅自己,明天战场上敌人必然跟你“过不去”。大讨论中,一些为保安全训练“缩手缩脚”“偷工减料”的积习弊端被“端出来”反复拷问。飞行员们的认识越来越清醒,越来越统一:安全标准,必须服从于打仗标准;对那些“训练减项目、打靶减难度、演习减强度”的现象,必须坚决实行“零容忍”。
“让‘潜标准’无处藏身,让‘铁标准’无处不在。”随之,一项项以实战为标尺的练兵备战新热潮随之兴起——
过去只有在昼间飞的高难战术课目,现在加大难度强度平移到夜间,甚至是午夜后实施;
每次打实弹,不仅全部打边界条件,而且在空中、地面电磁压制、重兵封锁的条件下实施;
每次突防,都在飞机起飞后再通报目标方位坐标,尽可能地体现未知;
每次对抗,都尽可能限制指挥员引导次数,尽可能让飞行员空中自我判断态势、自我寻找战机,让每个架次都在战术的自我创造中增添实战价值……
战斗力标准有真有伪——
千锤百炼,“王牌”为何险些“折翅”?“打仗本领需要在从难从严的艰苦磨砺中提升,但不能指望‘一口吃出个胖子’”
“刘坎峰又可以参加飞行了,真是万幸啊!”
当飞行计划中出现飞行二大队中队长刘坎峰的名字时,飞行员们感到欣喜,大队领导和团领导也因为悬着的一颗心放下而释然。
一名中队长简简单单的恢复飞行,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敏感神经?
刘坎峰是一名全训飞行员。改装新机后,每年的飞行时间,都排在全团的前几位。曾经参加了空军第一届“金头盔”PK,是团里响当当的“王牌”。然而,就是这样一名优秀飞行员,4月中旬,因为每次飞行后颈椎、肩背、腰椎都会难以忍受地疼痛,不得不间断飞行进行治疗。
怎么会这样?团领导们在查阅刘坎峰训练档案时得到了回答:近几年来,每个场次的自由空战都保持在3个架次左右,最多时一连3个场次、9个架次。
这会不会是个例呢?他们接连找了些和刘坎峰训练强度相差不多的飞行员询问,大部分回答,都会有些劳累和不适,个别也进行过康复性治疗。
“坚持战斗力标准有真也有伪!”团领导们回想以往的组训理念和方式渐渐地冒汗了:“这种贪大、贪高、贪强的训练,看似落实战斗力标准,实则是毁坏战斗力根基啊!”
“加大强度不是搞疲劳战术和层层加码,遵循科学的训练规律,才是从根本上落实战斗力标准。”
“打仗本领需要在从难从严的艰苦磨砺中提升,但不能指望‘一口吃出个胖子’”……随着大讨论的不断深入,团党委逐渐形成共识,并及时调整组训思路,转变训练方式,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将原来每个场次每人至少两个架次的自由空战、山谷飞行、突防突击和低空超低空组合机动等一系列高难战术课题,果断改为最多两个架次。
飞行架次从“至少两个”变成“最多两个”,使训练的科学性大幅增强,难度强度日趋合理,训练场上更加生机勃发。飞行员参训率大幅提高,因为身体原因间断飞行的飞行员,比以往减少30%;飞机故障率比以往下降近20%,装备完好率、参训率同步增加。
找准提升能力与减少耗损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最大化的训练效益。在科学减少架次、降低强度的同时,他们将训练筹划、战术研究和总结检讨的时间增加了近一倍,因此针对问题、弱项、短板的组训特点更加突出,实效性也更加增强。团政委方韬对记者说,现在一个飞行员一个场次虽最多飞两个架次,但达到的效果至少要超过以往3个架次。
(本版配图:贲道春摄)
观点刻录
找准战斗力标准“落下去” 的着力点
■张 力
前不久,习主席在空军机关调研时强调,要牢固树立随时准备打仗和立足现有条件打胜仗的思想。眺望未来战场,沉思“随时准备打仗”与“立足现有条件打胜仗”的深刻内涵,犹如瞄准靶心的两支坐标轴,前者纵向剑指未来之战争,后者横向统摄现实之武备,纵横相交的一点,正是战斗力标准“落下去”的着力点。
南空航空兵某团,一支从抗美援朝战场飞来的光荣之旅,在新时期信息化转型的十字路口遭遇浴火重生的阵痛。这种痛,正是我们这支背负传统、承载希望的军队的时代之痛。痛令人清醒,更催人奋进。“其实,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痛得没价值!”该团团长的肺腑之言,与其说道出了军人的担当,不如说道出了转型的现实忧患:理性缺失可能带来的劳而无功。
当前,我军的武器装备建设、军队组织形态、国防科技水平和保障方式,以及军事训练水平、人才建设状况等,与履行使命任务的要求、与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现代化水平都还有差距。面对这种差距,首要任务是找准差距。差距是镜子,可以正衣冠、明方向,差距也是驱动,其中有激情,也有理性,正确的“差距”观,是战斗力建设的坐标点、参照系。
然而,正如战斗力标准有着高低、正误、虚实、真伪之分,不少人对于“差距”的理解,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剑法不如人,源自剑不如人”的唯武器论者,“不怕钢多,就怕气少”的唯意志论者,“用过去的辉煌解读今天战场”的唯经验论者,以及“一阵风”“泼水式”“运动式”的形式主义者……甚至一些良好的主观愿望,为何成为虚化、软化、僵化、弱化战斗力标准的绊脚石,这不得不令人警惕。
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一书认为,任何人要达到事业的至高境界,都要经历至少1万小时的刻苦学习,也就是连续10年,每天3小时。可见,任何一蹴而就、盲目激进的工作状态,都不是成人成事的王道。当前,我军广泛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如何在保持“随时准备打仗”的精气神的同时,找准“立足现有条件打胜仗”这一基本着力点,在现实力量建设和未来战场需求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恒进的“张力”,这是摆在每一名军人面前的现实课题,需要我们以“等不得慢不起”的主动姿态迎接挑战,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行动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