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书记,你的‘花椒烘干神器’真厉害,我们再也不愁天阴下雨了。”“不是我厉害,是有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给咱们做后盾。”这是近日发生在甘肃省西和县大桥镇王山村里的一段对话,回话的人是王山村第一书记雷俊——一名来自国网甘肃电科院的驻村帮扶干部,话中提到的“花椒烘干神器”包含着一段暖心的故事。
西和县是甘肃省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6月,连绵的阴雨让当地村民叫苦不迭,眼瞅着花椒就要丰收了,但摘下来的花椒没法晾晒,雷俊对此也是心急如焚。在雷俊的协调下,电科院的同事连续奋战几个日夜,研制出一款温度自适应控制的小型花椒烘干机,烘了几十公斤花椒后,发现效果还不错,但毕竟很简陋,安全性也有一定问题,效率达不到预期。
正巧,有一天,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工会副主席、扶贫办公室副主任李明东召集驻村帮扶干部座谈,雷俊当场就抛出这个难题。无独有偶,驻扎在韩河村的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帮扶干部也遇到类似难题:“我们的无人机运检技术在广袤的沙漠戈壁上对付输电线都能得心应手,可在这山林里,对着一棵棵林木,要精准控制农药喷洒,就不好使了……”
“让无人机在这里飞起来,脱贫攻坚就有希望。”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帮助韩河村种植了核桃、花椒、太子参、油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但这里峰峦叠嶂、山岭陡峻、交通不便,经济林、药材、农作物等从栽种、成长到挂果、成熟要经过多次叶面施肥、防病虫害养护等环节,都需要村民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枝头作业,人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
“应该把不同领域的劳模和专家们集合起来,形成技术合力,共同攻克难题。”就这样,在李明东的倡议、协调下,甘肃电力的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联袂“下乡”,结为精准扶贫的技术联盟。
近年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塑造创新团队,建设了以李宏、何郁、曾需要、达朝宗、马立明等劳模名字命名的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帮助企业破解不少技术难题。如今,这23家劳模工作室聚焦田间地头,发挥各自所长、特色,将扶贫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按照领域一一拆解,通过联合攻关,诸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驻村帮扶干部、国网定西供电公司的张志强介绍说,公司利用工作群将难题张榜公布,动员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大咖和能工巧匠齐力攻关,许多设备技术难题逐一破解。
端午节前夕,赶在花椒采摘前,经过几家工作室里大咖们的群策群力,烘干机在控制过程、安全节能、广泛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最终形成基于差异干制需求的温度自适应农用烘干装置。粗略估算,装置试点应用的3个自然村,可以创效400余万元。
李坪村的帮扶干部牵头研制的适用于山地花椒采摘的电动采摘设备,经过23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接力”,提高了采摘速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椒农的收入。目前,甘肃送变电公司牵头研制的高山林地种植智能无人机设备,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够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
在劳模创新联盟的支持下,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的劳模工作室和帮扶干部们各尽其能,共同描绘出脱贫的美好蓝图。今年5月,一座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也在王山村拔地而起,能够根据预设时间、温度、雨量等参数控制卷帘起降,实现棚内恒温。
不仅如此,劳模创新联盟还为忙碌的帮扶干部们开启新的工作思路。雷俊告诉记者,今后,将把继续提高智能大棚的自动化水平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优化PLC控制模式,实现智能大棚的自动喷灌、温湿度控制、风速保护等功能,克服当地土地分布不均、山地通行不便等不利因素,引进“金耳”等高档食用菌种植,为村民带来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