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翻身仗”的中国一重,两年来着重做了一件事——
“投入上亿元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从连续24个月亏损到2017年扭亏为盈,再到今年上半年先后实现“元月开门红”“首季满堂红”的良好态势,我国重型装备“航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一重)连续上台阶,打赢“翻身仗”。
和简单的数字相比,中国一重的职工更直观地感受到企业打赢“翻身仗”之后的变化:企业更加注重职工获得感,职工也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福利。
对接外部市场
自2014年开始,因种种原因,中国一重的发展一度举步维艰,外部生存压力加大,内部结构陈旧老化,成为一道道需要破解的难题。
2016年以来,中国一重启动了内外两条战线。
对内,通过精简管理部门、裁撤行政结构、市场化选聘二级单位和总部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全员激发创新创效活力。
对外则只有一件事——对接市场。按市场的要求生产,按市场的规律办事。对内的每一项改革都与对外标准对标。
就这样,在连续亏损24个月以后,中国一重2017年开始扭亏为盈,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95亿元,同比增长221.27%;实现利润1.08亿元,同比增利55.82亿元。
今年开局以来,中国一重更是喜报频传。集团1至4月实现营业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82%;利润总额4550万元,同比增加160.6%;订货率、回款率均有大幅度提升。中国一重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打赢“翻身仗”的中国一重,两年来着重做了一件事。“就是投入上亿元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中国一重工会主席潘朝明告诉记者。
对接职工需求
闪耀的灯光、劲爆的音乐,在教练有节奏的带领下,一辆辆动感单车上的年轻人正挥汗如雨。
“我每天下班都要到这里来锻炼,原来可没有这个条件。”中国一重社会服务中心年轻职工李应意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在这里健身每年只要交240元,平均每天不到1元,却可以享有羽毛球、动感单车、器械健身、乒乓球等10余个锻炼项目以及洗澡等服务。
对中国一重的职工来说,由于企业所在的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较偏远,开车单程到市区也得四五十分钟。因此,在这里健身受到了职工们的欢迎。
2017年企业复苏后,中国一重投入2000多万元改造50多年未变的职工电影院、30多年未动的文化宫、20多年未改的体育场。这些举措,让职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体育生活。
关心关爱职工,把职工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文体活动场所的变化只是诸多变化中的一个。中国一重有重视职工需求的传统。
2016年5月27日,在企业尚处困境之中时,中国一重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上任不到一个月就组织了一场劳动模范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很明确:听听大家的真话、实话、心里话。
参会人员围绕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切身体会,反映了两个涉及职工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问题:一个是夜班费标准问题,另一个是热加工现场排尘保护问题。
就在这次座谈会结束后不到一星期,中国一重的夜班费补助从多年停滞不前的0.6元~1.2元/天,调整为三班制不同班次每天8元或12元两档。
职工反映的热加工排尘保护问题也加速改进,2017年,6个厂(车间)的新排尘设备陆续投入使用。
对接未来发展
如果说在困难时期,把职工最关心、最关切的事情办好是一种激发内生动力的必要手段,那么,在企业回暖向好之后进一步提高职工幸福感、获得感则是一个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中国一重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2017年10月25日,占地6700平方米的公司职工食堂投入使用,一重职工从此告别了拎着饭盒上班的日子。公司为每人每月补贴的210元午餐费,让大家在吃得安心基础上也更加舒心;
——从2017年开始,中国一重把原来仅限于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每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扩充为全体职工每年一次;
——2018年,中国一重决定,为全体在岗职工参加补充医疗保险,10343名职工全部由公司承担费用;
……
在全面覆盖的同时,中国一重也没有忘记重点突破。
把钱花在刀刃上。中国一重从2016年以来先后两次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开展“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奖励在一些急难险重生产任务中表现突出的职工,确保了产品合格率和如期交付率。
同时,中国一重全面更新了先进人物评定方法,从“传统打法”的每年评出数百名先进,一步压缩到每年“集中火力”评选出总数不超过60人的一重大工匠、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模范三个奖项,最高额度每人奖励1万元。
“公司给我们的奖励让我既感到光荣又干劲儿十足。”轧电制造厂车工、大工匠桂玉松说,现在他和工友们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
“职工好了,企业才能好;企业好了,职工应该更好。”中国一重工会主席潘朝明告诉记者,近两年的职代会上,每年都会提出两个增长数字。一个是企业效益增长指标,另一个是职工收入增长指标。
“只有把这两个指标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我们的传统和优势,增加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潘朝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