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幻灯片-正文
居住证能否让更多人有归属感?
司马童
//www.workercn.cn2016-06-16来源: 未来网
分享到:更多

  14日消息,《北京市居住证暂行条例》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条例对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权利、公共服务和便利范围,承诺“当下权益不打折、未来权益有预期”。(6月14日新华社)

  实施居住证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并且最终还是服务于户籍制度的改革。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63号国务院令公布《居住证暂行条例》,《条例》于2016年1月1日施行起,全国已有20多座城市探索推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制度在全国的逐步落地,标志着实行了30年的以城市外来人口治安为重点的暂住证制度,很快将彻底地告别历史舞台。

  从暂停证全面走向居住证,无疑是一种可喜的进步,在现代管理的进步如何落到实处,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在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历史的积弊和制度的原罪给了人们太多沉重的记忆,在现代文明社会,依然存在诸如黑户等违背社会常理和人性的情况,这应该是社会文明之耻。但历史终将过去,制度的进步依靠的就是一次次的不断更新和自我纠正。

  以北京市为例,下步除了对国务院《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的“三项权利、六项服务、七项便利”完全衔接,还将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和便利的范围,提高服务标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这掷地有声的承诺,确凿令人欢欣鼓舞。不过笔者以为,让居住证制度从“利好”变为“真好”,须先经历两块“试金石”的磨砺与验证。

  首先,着眼于助力新常态和体现新效率,居住证制度在全国范围的推行,将给人们一个更稳定的流动预期,是推动和促进创新创业的一个有力抓手。比如,过去一些人到北上广创业,往往受制于人员流动所带来的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创业热情及力度不能充分焕发。当居住证制度实施后,活力的不断释放,效率的持续提升,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居住证制度的有效落实与落地,也将进一步彰显公正与公平,助力新型城市化的深层推进和实现。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离发达国家尚有不少距离,如何推进有序的城镇化,人员的管理、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获取等,肯定是一个必须面对和化解的问题。因着居住证制度的逐步试水与深入,以往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城市认同问题、流动人口带来的城市治安管理等难题,将让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淡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疏离感,并强化其“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获得感。

  “当下权益不打折、未来权益有预期”——应该说,北京市就推行居住证制度许下的坚定承诺,恰恰便是精准回应了公众对“新政”能否极大满足预期,以及如何验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换言之,这也是实施好以居住证和积分制度等为亮点的户籍制度改革的两块重要“试金石”。正如专家所言,“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让每个人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这也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所以,预期的满足和落地的到位,也检验着居住证制度能不能先声夺人,继而令人神往。

  居住证制度应重视两块“试金石”。好在,不仅仅是北京,其他一些先行先试的城市,也已因地制宜,逐渐摸索出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办法。在上海,持有居住证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已经非常接近户籍人口了;此外,在一些大城市,居住证还能成为办理大城市户籍的一个具体通道,如上海就规定居住证领取7年后,就允许办理上海户口。种种这些,等于正以浓墨重彩,描绘着一幅以常住人口全覆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改革“路线图”。

  无论是享受公共服务还是积分落户,我国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都希望能从居住证制度中找到对一座城市的归属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