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给新兴行业一定的发展空间,又要在行业准入方面做好风险把控;用技术和政策从内外两方面“打补丁”;监管要跟上互联网的变化,要创建有效机制和工作方法应对新问题。
据人民网报道,自2003年包括付费通、支付宝、易宝支付等在内的一批支付机构成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步入快车道,至今行业已发展15年。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助推,我国支付行业突飞猛进,但支付行业繁荣的背后也催生了一些违规现象。目前,支付行业正经历强监管的考验,或将迎来“洗牌”。
第三方支付方式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连卖菜的老大爷都学会了二维码收钱,而这种常态化支付场景在15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近几年,搭乘“互联网+”的快车,第三方支付方式在支付体系内影响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第三方移动支付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92.4%,2017年交易量同比攀升89.23%至152.9万亿元。
从最初的“野蛮生长”、乱象丛生,到监管不断发力、升级,倒逼行业的良性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在市场、政策的影响下该行业日臻成熟。比如过去一年间,互联网支付规模同比增长了30%,移动支付规模同比增长了226%;同时,监管也开出了百余张罚单,其中不乏数千万元的大罚单。这其中的教训和经验,值得更多新行业、新领域借鉴。
其一,既要给新兴行业一定的发展空间,又要在行业准入方面做好风险把控。行业风控能力不足、技术漏洞和资金安全存隐患、违规经营冲击正常的支付秩序,是第三方支付行业主要存在或曾经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不法分子套现、洗钱的工具,还有客户资金被盗刷、客户个人信息被泄露、备付金被挪用等,或是存在异地收单、套用商户MCC码、绕开银行换汇环节逃避外汇监管等现象。针对这些弊端,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不少改进措施,从制度上补漏,使得这个行业成长壮大起来。比如针对无资质、风控能力不足问题,2010年央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要求从事支付业务需要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其二,用技术和政策从内外两方面“打补丁”。比如针对安全漏洞、密码保护等环节,支付企业拥有技术长处,纷纷通过技术升级从内部加固防线;而针对客户备付金风险等隐患,相关部门从政策层面加以规范,如2013年央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逐步构建起多方位监管体系。
其三,监管要跟上互联网的变化,要创建有效机制和工作方法应对新问题。比如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监管出现一定盲区,在很多交易和转账行为中,银行、央行、银联均无法掌握具体信息和准确的资金流向,于是网联(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应运而生,改变了此前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连接开展业务的情况,有利于监管部门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正是相关部门的频频出手,让支付结算监管规则不断完善。
过去15年,第三方支付行业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新兴行业在互联网生态下的成长路径。某种程度上,这为其他新业态提供了监管和发展的样本。比如当前火热的区块链、自媒体、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网络慈善众筹等领域,均存在是重速度还是重平稳的问题。第三方支付作为做过选择题的“过来人”,在监管理念和发展路径上可以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经验。
互联网催生新兴行业的能力难以估量。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新业态出现,而相应的问题、矛盾也会出现。正如第三方支付的纠偏发展中是有阵痛的,一起起平台为不法组织背书案件的背后站着无数受害者。这提醒我们,监管不能总是慢半拍,行业发展也应多一些前瞻性的考量和未雨绸缪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