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看台声音】“学生运动员 和“运动员学生”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7-09-1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落幕不久,全国学生运动会迅速接棒,成为中国体坛另一道特别的风景。巧合的是,本届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学生运动会也是第十三届赛事。

  就竞技水平而言,学生运动会和全运会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但本届学生运动会亮点同样不少,关注度为历届之最。原因有二,其一,这是首次将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合并后举办的全国性学生运动会。其二,本届学生运动会,吸引到了包括全运会新科百米飞人谢震业,游泳世界冠军孙杨、傅园慧、徐嘉余等一批当红明星,游泳比赛场馆所在的浙江财经大学,明星次第登场,让迷弟迷妹们无比兴奋。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半支游泳国家队都来了!”正是由于知名国手的到场,本届学生运动会赚足了眼球,比赛场面也非常火爆,一改往届学生运动会自娱自乐的冷清场面。

  明星选手为学生运动会助兴,于情于理都无可挑剔。因为这些明星本身就是大学生或研究生,参加学生运动会天经地义。对于明星来说,到学生运动会走一遭,既能为所在学校争得金牌、赢得荣誉,还能为项目推广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从而感召更多学生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可谓一举多得。而对于学生运动会这个品牌来说,明星选手的出场,会极大地提高它的社会关注度,从而有利于赛事在未来的发展,为中国校园体育乃至中国体育迈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谓功在长远。

  然而,在为这些明星选手出现在学生运动会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我国学校体育的水平还不太高,发展也不均衡。本届学生运动会,大学生项目均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是普通学生组,而乙组的参赛对象为体育特长生和专业运动员,乙组的水平明显高出甲组,这样的壁垒分明反映出大学体育发展的两极分化,也是特定国情和教育制度下的无奈现实。

  相较于国外许多体育强国,大学生运动员占据奥运军团大半的格局,我国大学体育暂时还无法承担起为国家输送体育精英的重任。像孙杨、傅园慧这些明星选手,都是取得成绩后,被各大学引进的,其身份是先运动员、后大学生,即所谓“运动员学生”,而非从大学校园成长起来的“学生运动员”。当然,我国也有少量的“学生运动员”,如跳高选手王宇、短跑选手胡凯就是清华大学培养出来的。但可惜,这些选手属凤毛麟角,并未能形成规模和气候。

  “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看起来只是词序的颠倒,但其指向大相径庭。大学热衷引进成名的专业运动员,固然传播了体育文化,提高了学校知名度,但其意义毕竟只是象征性的,只有更多的中学生、大学生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来,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涌现才成为可能。

  在目前中学素质教育还往往停留在字面和口号的条件下,学生体育的发展,首要的任务还是要推广“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的教育功能,让更多的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学会一种和多种体育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和最基本的功能,脱离这一基础,就无从讨论为国家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问题。即使勉强去做,效果也未必好。道理简单至极,竞技体育从来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从理想意义上讲,“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是一体的,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教结合。但这需要全社会树立体育就是教育的理念,需要教育制度的相关改革和突破,还需要打破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专业体育的壁垒,绝非一日之功,也不只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情。

  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要循序渐进,而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无疑是——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体育,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当这个热爱体育的群体足够庞大也足够强大时,我们当然就无需再为“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的区别而纠结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