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看台声音:欧运会是个什么东东?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5-07-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夏日体坛,五彩缤纷。女足世界杯、美洲杯、温网轮番上演,让人应接不暇,在这样的体坛旺季,首届欧洲运动会闭幕的新闻,实在算不上多么的抢眼,但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却颇为让人玩味。

  老实讲,看到中国的电视直播欧运会开幕式和乒乓球比赛,我都有点惊着了——国人对于综合运动会早已颇有微词,别说全运会,就连亚运会,咱们都有点审美疲劳,甚至不屑一顾。有体育名记甚至建议,像亚运会这样的比赛,中国派业余选手参加就行了。这玩笑当然开得有点过火,但也透露出亚运会在当下的尴尬处境。不过,奇怪的是,就在我们对于亚运会意兴阑珊的时候,欧洲人却搞起了欧运会,而且搞得风生水起——首届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欧运会,有来自50个国家的超过6000名参赛运动员参赛,设置了20个大项,其中有12个项目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能否获得参加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资格。由此也可见欧洲各国对于欧运会的重视程度。

  欧洲人为什么要搞欧运会?一言以蔽之,他们有危机感。过去欧洲人不搞欧运会,主要是因为已经有了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奥运会起源于欧洲,其最早的项目设置也为欧洲人喜闻乐见,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奥运会的欧化色彩非常浓厚。有了这样的世界体育盛会,再加上还有英联邦运动会,欧洲人可能就觉得没必要再搞一个欧运会了。但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体育发展的不断融合,最近十年来,奥运会的“非欧化”变得越来越明显,一些源自东方、亚洲人擅长的项目,如柔道、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不仅进入到奥运会,而且让亚洲人拿走了大部分金牌。即便是欧洲人看重的项目,如游泳、田径、自行车、击剑等,亚洲选手也往往能分一杯羹。有鉴于此,欧洲奥委会觉得有必要搞一个类似亚运会之类的洲际性运动会,以提高欧洲竞技运动的整体水平,于是在2012年12月举行的欧洲奥林匹克委员会全体代表大会上,举办“欧运会”的决定得以通过。据了解,在49张票选中,有38张投了赞成票,只有8张反对,3票弃权。

  从首届欧运会的设项看,那些在亚洲国家比较强势的项目,成为主流。比如,柔道设置了18块金牌,跆拳道设置了12块金牌,空手道也是12块金牌,羽毛球5块金牌,乒乓球4块金牌,跳水8块金牌,中国人比较擅长的体操项目则多达34块金牌。因此,欧运会为欧洲体育练兵的意图非常明显,说欧运会学习和模仿了亚运会实在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1971年起就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俄罗斯人维塔利·斯米尔诺夫就毫不讳言,未来欧洲运动会将同亚运会形成有力的竞争。“我相信在组织和观赏性方面欧洲国家不会输给亚洲同行。商业方面同样具有很大潜力。”

  亚运式微,欧运却来,这正应了那个有名的“围城效应”: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奇怪的。体育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有一个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大洲、每个国家都会学习他人之长,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发展方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

  欧洲人玩起了欧运会,对于中国体育也是一种有力的启示:在体育发展的道路上,敢于拿来,善于学习非常重要,但坚持特色、发扬优势同样重要,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比如举国体制,事实证明非常适合中国国情,许多国家学习都来不及,我们又何必妄自菲薄,急于否定自我?服务于奥运战略的举国体制,和职业体育某些方面会有冲突,但二者并非天敌,我们完全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体育和许多文化现象一样,参差多态、互相融合才能向前发展。对于当下的世界体育发展来说,欧美中心主义或已成为过去,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可能会成为常态。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