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刘翔正式宣布退役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离开“姚刘李”的日子》,基调虽然是达观的,但和所有的体育迷一样,内心其实多少还是有些不舍。“姚刘李”,那毕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时代,记录了中国体育的光荣和梦想。离开“姚刘李”的日子,中国体育会变得怎样,其实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三年过去了,我有点吃惊地发现,说是离开“姚刘李”,但其实似乎还未完全离开。最典型的是姚明,他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篮协主席。他不只是没有离开,而且新的身份,似乎更能让他发挥作用。在雅加达亚运赛场,变胖又变老的中国巨人依然是最耀眼的明星——电视镜头最喜欢捕捉的就是他。在中国篮球破天荒地夺得全部4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姚明原来才是最大的功臣。
至于刘翔和李娜,似乎是真的离开了。这个夏天,关于李娜的唯一消息是,她正式入围国际网球名人堂2019年度名单。这是一个盖棺论定似的奖项,似乎更加预示了她不可能像小威那样再来一次复出。而刘翔,据说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退休老干部——参加公益活动,跟孩子们一起玩;在微博上晒各种旅游,各种吃的,各种宠物;没事就守着一屋子的圣斗士手办怀旧。更有刻薄的媒体人指出,电脑输入法都开始“抛弃”刘翔。输入拼音“liuxiang”,出来的第一个人名是本届亚运会破了世界纪录的游泳美女刘湘。只有看到微博评论里,粉丝晒出的他的过往照片、成绩,才让人想起刘翔曾经也如孙杨般风光无限。
我不认为这是媒体故意挑事,当然更不认同,孙杨的成就已经超过刘翔(刘湘就更不用说了),但竞技体育有时就是这样“功利”,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成功者,而非失意者。人们还是健忘的,即使是对那些成功者。比如北京奥运会那些金牌得主,你都能一个个记住吗?
固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这是就更大的时空维度而言,对于个体来说,无论是故事的主角还是观众,他一定要活在当下。因此,运动员失利后,大多会耸耸肩,说“这就是竞技体育”,“生活还要继续”。这是一种无奈,何尝又不是一种豁达,一种智慧!
对于中国体育,也应作如是观,所有人都应该向前看,往前走。无论姚明今天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是,他再也不可能重回赛场,去和哈达迪扳手腕了。作为运动员的姚明和作为管理者的姚明,给体育迷们带来的心理冲击仍然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姚刘李”成为过去式,这一点并不因为姚明变成了篮协主席而有所改变。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离开“姚刘李”,中国体育少了某些光环,多了艰辛,但中国体育并未止步。它可能没有变得更好,但却更多元,更可爱,更生活化也更人性化了。
刚刚闭幕的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是本世纪以来最少的一次,但国人看起来并不介怀。相反,大家津津乐道的却是刘湘的颜值,三对三篮球队的草根身份,方硕、阿不都沙拉木两位漂亮男孩引领的超级逆转。再回想起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洪荒少女”的横空出世,跳水池畔的求婚,一夜成为网红的国乒,这样的中国体育也许没有从前那么强大,但却似乎更接地气,也更可亲更有生活气息。
姚明曾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以中国女篮姑娘们在雅加达亚运村小广场唱歌为例,希望“球员们除了篮球之外,还要热爱生活,而这也正是体育所能够带给我们的”。公允地讲,这些年,中国体育健儿的确变得更爱生活了。以90后为主体的他们更外向更开放,更敢于表达自我,同时也敢于承担责任,这让“后姚刘李时代”的中国体育呈现出不同以外的别样风貌。
毫无疑问,“姚刘李”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但今日的中国体育所处的同样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我们也许会怀念,但不是今日。我们甚至可能来不及怀念,因为未来几年,我们要干的事情实在太多:男篮世界杯、杭州亚运会、北京冬奥会……我们更需珍惜当下,而且也请相信,未来总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