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郭振纲-正文
科学有序,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www.workercn.cn2014-08-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抗震救灾,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痛苦的洗礼,它考验着政府的组织能力,考验着社会救援体系的效率,考验着全社会的团结和协作能力。虽然我们现在还难以准确预测地震等自然灾难,但借助一次次积累起的救灾经验,我们可以做出越来越完善的救灾预案,将遗憾和缺漏控制在最小程度,将救灾组织得更加有条不紊,更加精细、科学和高效。

  云南昭通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灾情就是号令,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抗震救灾工作迅速进入紧张而有序状态:当地党政军和中央各部门迅速行动,多支抢险救援队紧急驰援;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向灾区汇集;灾区群众抓住“黄金72小时”,冒雨坚持搜救幸存者……

  从汶川到芦山,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大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累积了许多经验,各地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救灾预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这些经验和预案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救灾工作中,各方可以参考借鉴以往的经验,落实相应预案,以保障抗震救灾有序进行。

  “黄金72小时”,救人是第一位的。在既往的救灾历程中,我们不乏救出幸存者的先例,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救援案例和经验。比如,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救援力量应该将重点放在救人上,哪些救援力量先上、怎样组织救人,已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外地专业救援力量紧急驰援的同时,组织灾区群众在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照。还有,形成堰塞湖怎样办,怎样预防次生灾害,以往的经验和预案都可以运用到本次救灾中。

  与此同时,各地对灾区的支援,也应借鉴过去的经验和预案,以保障救灾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曾经发生过民间车辆自发前往灾区救灾,结果阻塞了救援通道,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灾效率,这些教训应该成为引导志愿者有序参与鲁甸地震救援的重要参考。比如,怎样组织救援物资的运输和发放,怎样做好卫生防疫,怎样安排医疗救助及后期心理干预等,这些工作都有一个如何科学调度、统筹安排的问题,都涉及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更精准地投入到最需要的环节和地方的问题。这时候,参考以往积累起的经验,无疑会十分有利于我们做出最科学的应对。

  在抗震救灾中,舆论的作用及导向也很重要。如何发挥各路媒体的优势、迅速准确地传递有价值的救援信息,如何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如何防止不实信息对救灾工作的干扰等等,多参考既往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抗震救灾,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痛苦的洗礼,它考验着政府的组织能力,考验着社会救援体系的效率,考验着全社会的团结和协作能力。虽然我们现在还难以准确预测地震等自然灾难,但借助一次次积累起的救灾经验,我们可以做出越来越完善的救灾预案,将遗憾和缺漏控制在最小程度,将救灾组织得更加有条不紊,更加精细、科学和高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