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郭振纲-正文
提高医生技术价值收入是医改突破口
郭振纲
//www.workercn.cn2017-02-1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果医生的技术价值与其付出相匹配,就能够促使其心无旁骛地为患者看病,患者能得到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医院及医生的社会形象也会得到改善,医患双方将会双赢。

  近年来,有关公立医院医生收入与其技术价值不匹配的报道很多,业内外不少人提出提高医生的技术价值收入,并将其作为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据《工人日报》2月11日报道,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启动,上海、江苏等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各选择3个市(州、区),除西藏外的其他省份各选择1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进行试点。根据《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公立医院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

  公立医院一直执行事业单位统一的工资制度、工资政策和工资标准,对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行工资制度中较少考虑医生技术价值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在一些大城市的大医院,一次停车费往往十几元、几十元,而医生看一次病的挂号费仅仅几元、十几元。一些护工护理一个病人一天的收入不下百元,而一个住院医生一天的工作收入也大体如此。

  在这样的机制背景下,让一些医生安心诊疗,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医生收入与其技术能力不匹配,客观上导致一些医生不重视技术提升、不安心技术服务、不关心患者的就医体验,甚至有人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获取“灰色收入”上,如开大处方、拿回扣,使医生在公众中的职业形象变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由于医生的技术价值体现不足,医生的职业荣誉感不强,加上动辄几千上万的药费支出,久而久之,公众将对医院的不满情绪转嫁给了医生,一旦个别医生的诊疗过程中出现“问题”,医患矛盾瞬时爆发。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医院这个救死扶伤的地方成了社会风险源,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成了高危行业,甚至许多医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医。

  实际上,医生收入与其技术价值不匹配问题,与医疗体制的诸多问题纠结在一起。相关方面一直尝试各种改革,比如,打击医药代表的商业贿赂行为、改革挂号制度、降低医院药品加成、实行“两票制”等,都在改革医疗体制、缓解医患紧张、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中,起到了一定成效。

  医院的问题核心在医生。如果医生的技术价值与其付出相匹配,就能够促使其心无旁骛地为患者看病,患者能得到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医院及医生的社会形象也会得到改善,医患双方将会双赢。

  因此,改变医生的薪酬机制,增加医生的技术价值收入,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指导意见》提出的“逐步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稳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体现知识、技术、劳务、管理等要素的价值,避免“大锅饭”,可谓抓住了“牛鼻子”。

  当然,这一举措必须纳入医改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比如,同时要着力降低虚高的药价,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大前提下,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的改革才会更容易被公众认可和接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