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整改陷入“执法难整改难修复难”困境,应成为一面镜子,其他地方、相关领域应该从中看到问题的严重性,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这一教训再一次警示:先发展后治理是一种后患无穷的、落后的发展理念,那些依然秉持这种观念的地区应该引以为戒。
据《经济参考报》2月26日报道,自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首次开展督察以来,多地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建设、随意调整“瘦身”、监管严重缺失等问题不断被曝光。据生态环境部委托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对2018年上半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变化情况进行的遥感监测发现,全国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发现141处新增或规模扩大的采石场、工矿用地、水电设施和旅游设施等重要人类活动变化情况,涉及多个省份。调研发现,一些自然保护区整改遇阻,陷入“执法难整改难修复难”的困境。
整改陷入“执法难整改难修复难”困境,其后果是多方面的。国家有关决策不能如期落实,损害了执法的统一性,秦岭别墅拆除几经周折、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长期无法得到恢复就是例证;自然功能区规划、保护和建设进展受阻,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理念在一些地方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区域规划、环境治理无法同步,协同效应不明显;一些地方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新标准、新理念、新布局被人为割裂,甚至出现“碎片化”现象,延缓了发展速度,流失了发展机遇。
自然保护区整改陷入“执法难整改难修复难”困境,有一些共性的因素。从经济层面看,有些地方片面追究发展速度、不顾生态保护,先违规发展、后治理整改的代价太高,不少地方无力整改;从管理层面看,相关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滞后,部分红线划线过粗,地方保护现象比较严重,造成执法无力、管理乏力;从规划层面看,地域划分不清、区块边界不明、功能界定不全、修复标准不同,导致不同地方无法形成合力;从主观层面看,一些地方官员“新官不理旧事”思想作祟,存在躲、拖、绕现象,整改速度迟缓。
打破整改困局,需要“前账后账一起算”。算前账,重在纠正偏误,要考虑当下整改不力造成的严重后果,要有纠正错误的决断力;算后账,重在吸取教训,既要打“补丁”,更要综合施策,避免重蹈覆辙。
打破整改困局,经济账要算,社会账也要算;本地区的发展账要算,区域协同发展的账也要算;自己的责任自己扛,区域之间的责任共同扛。只要思路理清了,大账算明白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秦岭别墅问题整改的难度大,最终能够彻底解决,关键是整改的决心大、态度明确。要避免重蹈覆辙,就要汲取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漏洞、弥补漏洞。法律法规滞后,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织密制度的“笼子”,避免有人钻空子。管理不到位,就要通过严格执法,防止有人打“擦边球”。规划中的整体和区域的平衡问题,应通过顶层设计进行通盘考虑。
自然保护区整改陷入“执法难整改难修复难”困境,应成为一面镜子,其他地方、相关领域应该从中看到问题的严重性,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这一教训再一次警示:先发展后治理是一种后患无穷的、落后的发展理念,那些依然秉持这种观念的地区应该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