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韩韫超-正文
让“月薪制”成为建筑业清欠的契机
韩韫超
//www.workercn.cn2017-12-2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早在十几年前,不少地方就努力推行“月薪制”,旨在让农民工的工资更有保障,今年7月人社部印发的《治欠保支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具体举措中,又提出了在工程建筑领域实行农民工工资按月结算,到2019年底“月薪制”全覆盖的计划。可以说,各方对“月薪制”的做法并不陌生,其价值和意义也无需赘言,但多年来这一举措在一些地方水土不服,反映出了以建筑业为代表的一些用工领域在用工方式、薪酬发放、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诸多痛点。

  以建筑业为例,“月薪制”不招待见,有该行业层层转包现象严重、资金周转压力大的原因。除此之外,因工种不同、季节不同而造成工期的长短也会有差异,因而坚持按月发薪对一些企业来说也不现实,加之部分农民工按月取薪后,相比原先四处打游击式的务工,实际得到的报酬反而更少,其自身对“月薪制”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要真正实现“月薪制”,还得从用工链条入手。首先,要在农民工群体中对这一制度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宣传,用更多鲜活案例为农民工讲述“月薪制”在防止自身被欠薪方面的兜底和保障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工认识到:追求一时一地获得的报酬,注定是一种短视心理,只有与积极要求、响应这一制度,才能使收入更稳定、更可持续,才能将自身劳动权益牢牢锁进“保险箱”。

  其次,对企业和施工方来说,不妨以“月薪制”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包工、用工市场,向不合理的招标、用工机制开刀。眼下一些企业和施工单位对“月薪制”采取绕着走的态度,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会形成被迫拖欠薪酬的事实,一系列工程利润也难以保证,自身还将会面临法律的严惩。

  “清欠行动”一直在路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种相关政策、举措可谓不少,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些则遭到冷遇。要想让这些政策和举措真正沉下去、用起来、见成效,显然不能仅靠单纯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应对背后反映出的用工问题和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剖析和反思。只有移开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绊脚石”,解开了相关人群心中的“小疙瘩”,清欠行动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政策执行起来才能更对路、更高效。

  清欠路上各项措施实施遇阻并不可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啃下治理欠薪这块“硬骨头”的必经之路。可以说,各方对清欠工作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可贵的进步。如今看来,光有好点子、新办法还不够,随时关注实施效果、收集真实信息、充分调研和回访、倾听反馈意见,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对措施的存废和细化程度及时决策、调整等,同样不可或缺。让总结经验教训成为一种习惯,清欠大网的网眼才会越来越小,网绳才会越来越粗。

  可喜的是,近年来各地清欠工作已经逐渐告别昔日的“打地鼠”模式,越来越多地开始从制度上入手、从源头上治理。近日国办印发《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将欠薪治理成效纳入对政府的考核,被视为清欠过程中的又一记重拳。今后,要想让农民工工资更有保障,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相互协同配合,更离不开各方“打补丁”“通梗阻”的切实努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