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韩韫超-正文
“笔误”背后是否有数据造假魅影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www.workercn.cn2018-05-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数据有了更高的可信度,才可能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这是维护统计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政府信息公开质量和权威的题中之义。

  据5月9日《三秦都市报》报道,根据当地多家媒体及政府网站早前刊发的报道,陕西安康下辖的平利、宁陕两县“五一”小长假期间游客数量分别为13.7万人次和21.4万人次,旅游收入分别达8.2亿和13.99亿元,而据安康市旅发委统计,安康全市3天接待游客305.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8.94亿元。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宁陕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5月7日通报称,报道中提到的“13.99亿元”“ 8.2亿元”系笔误,已更正为“1.399亿元”和“0.82亿元”。

  点错小数点,这样的错误并非没有发生的可能。只是,相关方面如此回应,有多少人会真的相信呢?类似的笔误怎么从来都是往好的方面“误”?两个县的旅游收入比整个市的还多,这数学水平实在堪忧。

  此番事件之所以引发热议,不仅缘于对地方相关工作人员粗心与疏忽的愤懑,同时反映出“数据说话”的时代,公众对数据造假的敏感。所谓笔误,是否是有意为之被揭穿后的借口,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公众对一些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显而易见。

  在社会发展和治理中,光鲜漂亮的数字就是成绩,可能带来各种实惠和效益。笔误后的丰厚收入,如果不被发现,是不是就成了地方营造旅游业一派繁荣景象的一种依据和证明?

  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地方政府发布数据本是一件严肃的事,数据发布前没有审核程序和制度安排吗?这种点错小数点的错误,只要稍加用心便可发现,为什么一路绿灯,一路畅通?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严谨性去哪儿了?

  一段时间以来,数字造假并非新闻。从GDP注水、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到电影票房、电视节目收视率造假,再到刷网站流量、视频点击量,为了数字好看,一些部门、企业和相关人员煞费苦心,在所不惜。而一旦东窗事发,似乎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和“替罪羊”,然后便化险为夷。不可否认,因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确实可能会产生统计数据打架的情况,这就对统计数据发布的公开、透明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专家建议发布数据时应提供详细的“说明书”,包括数据来源、统计方法、适用范围等,尽可能避免公众对数据的误读。

  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已成反映现象、评判成果、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然而,相信数据但不唯数据,多面考量、综合评价应当成为看待和利用数据的正确态度。当然,最根本的还需要各级统计部门勇于亮剑,加大数据造假成本,用更严厉的惩戒措施刹住数字造假的歪风。同时要加强统计监督,明确统计方法和口径,最大程度堵上各类漏洞。当数据有了更高的可信度,才可能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这是维护统计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政府信息公开质量和权威的题中之义。

  一定意义上说,让统计数据回归客观真实,其实也是在为构建诚信社会而努力。须知,任何风尚的形成,都有着从组织到个人、自上而下的影响和示范效应。希望此番“小数点风波”能够引起各方警醒和重视,能够推动相关方面绷紧统计数据真实性的神经,切实提升数据造假的耻感和痛感,警钟长鸣、利剑高悬。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