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一

识别人民币,孩子的必修课

杨玉龙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04日 05版)

据6月2日《长江日报》报道,近日在湖北武汉一所小学,一年级一位数学老师给同学带来了《认识人民币》一课。课堂上,老师拿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张张地问学生是否见过。全班40名学生,大部分见过100元、50元纸币,一半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纸币,从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有老师和家长反映,不认识钱的情况在一年级小学生中越来越明显,甚至也不知道钱怎么用,不理解“换钱”“找钱”这些概念。

移动支付确实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金支付仍是我国境内最基础的支付手段。而孩子们对人民币不熟知,甚至不知道怎么用,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个短板。

教会孩子识别使用人民币是大事。如果孩子对钱只停留于数字层面,对“钱是怎么花出去的”“钱是怎么来的”缺少具体认知,就很难建立起对金钱的珍惜和尊重,更不利于孩子的“财商”的培养。例如,不理解赚钱有多辛苦,更没有好的理财观念,甚至可能会让他们从小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

教会孩子认识人民币需要家校共同努力。从学校方面来讲,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开通相关课程,加强对人民币知识的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和正确使用人民币。比如,有的学校就联合警方和银行开展了人民币知识进课堂活动,既带来了内容丰富、干货满满的货币知识课,又增强了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值得借鉴。

从家庭教育来讲,一方面有必要从小就教会孩子认识人民币,在特定场合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花人民币;另一方面也应教育引导孩子认识到挣钱的不易。事实上,孩子花钱无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时候缺少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怕孩子有钱就乱花、学坏,索性就不给孩子零花钱,这样的做法也欠妥。生活中的超市、菜场等是教孩子认识钱币最好的支付场景,家长每一次带孩子用现金结账,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就能加深孩子对钱、对数字的理解。

从社会层面来看,应该合力破解孩子们“日常接触得少,认知的机会就少”的问题。比如,有必要加强对人民币相关知识的宣传,提升孩子金融素养,更好理解货币的概念和运作机制。

让孩子对人民币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合理地使用人民币,是他们成长中的必修课。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孩子们不仅掌握管理个人财务的技能,还将其内化为一种健全而负责任的金钱观。这种观念将引导他们以理性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无论面对日常消费还是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