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做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偷走了;而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实验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能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从心理学、犯罪学等角度揭示了环境对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该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一扇“破窗”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每天发生的小事,比如随地扔垃圾、践踏草坪等,就像一扇完整的窗户被无端打破,给社会留下一个小小的伤口。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及时制止,最终就会像毒瘤一样危害整个城市。例如在环境优美的场所就没有人随地吐痰,大声喧哗;而在脏乱的地方,即使竖起“禁止喧哗”、“严禁吸烟”的牌子也难于奏效。在公园里,假如第一个人摘取花坛里的鲜花后,其他人则纷纷效仿,那么鲜花将被一摘而净。由此可见,城市管理的效能与环境管理、环境维护息息相关,“破窗理论”与城市管理之间有许多结合点,对城市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无序的管理必然导致管理的无序,而管理的无序又滋长了混乱。良好的秩序需要有人不断地维护,管理者必须及时纠正和修缮每一次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如果城市管理者能够精于谋划、精细管理,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和舆论环境,避免城市管理中的第一扇“窗户”被打破,或者打破后及时修补、精心维护,那么城市管理成本会大大降低,管理效能则会大大提高。
“破窗理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启示一:提高管理人性化水平,预防“破窗”出现。“破窗理论”中提到的从轻微不良行为到恶意行为猖獗的演变,并不是因为玻璃本身的完美或残缺,而是透过破了的玻璃引起人们心理的变化。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化善后为预防,化危机为契机,不是等待城市管理中的“破窗现象”发生,而是要从源头杜绝。要用“大管理”的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用市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内心感受考量城市建设管理的措施和效用,实现建设管理从“物”到“人”的转变,真正使城市的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公用设施更加方便实用。要讲究城市管理执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摒弃“一赶、二扣、三处罚”的执法方式。对违法占道经营必须绝对禁止,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要采取包容的姿态,注重情、理、法的合理运用,例如在瓜果入市、摊贩易聚集时段、地段,给予有限开禁,合理疏导,从而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有效化解管理矛盾。
启示二: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及时修复“破窗”。如果第一扇窗口被打破后,没有得到及时修复,就会给人以错误的暗示,进而出现更多的破窗。因此,要在第一时间修补“破窗”,拒绝纵容违法的暗示,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厘清城市管理职责,采用属事和属地相结合的方式,明确职能部门行业监管职能,街办和社区属地管理职责,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实现精细化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对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规范。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实施量化考核,定期通报排名,落实奖惩措施,强化责任追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要改进城市管理方式,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全市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都安排对应的信息采集员、城管队员和环卫工人,形成责任到网格、处置到网格、监管到网格、奖罚到网格的城市管理机制。要改进城市管理手段,整合城建、市容、政务、交通、公安、城管等现有管理平台,构建统一的信息编码、指挥调度、便捷使用的工作系统,形成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平台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统一指挥和高效运行,确保一旦出现问题,能迅速确定位置和责任人,及时处置,防止大面积违章行为发生。
启示三: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提高“破窗”成本。“破窗理论”强调,在存在破窗的可能下,首先要在大环境中建立一种行为规范;其次明示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最后在窗户被打破的第一时间进行修补,拒绝纵容违法的暗示,追究违法行为并予以惩戒。要按照现代城市管理规律,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立足长效,防止反复,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经济、法律手段,着力构建长效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和规范。要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选择执法效力最高的一种固定为对某一违法事实的唯一处罚依据,提高执法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要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强调对微小破坏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提高违反规定的经济成本。
启示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变“破窗”为“护窗”。反用“破窗理论”,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氛围可以帮助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从人文角度达到环境的“教化效应”,变“破窗”为“护窗”。城市是所有市民的生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城市的有效运行,不仅是地方政府负责、城管部门执行、其他部门配合。由单纯政府职能进一步回归于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发挥每一个组织、每一位市民的作用,让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成为城市政府的伙伴和助手,使加强城市管理、维护整洁有序的环境由城市管理者的单方面追求转变成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要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及时纠正“弃旧心理”、“从众心理”和“投机心理”,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处在有序管理之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做“破窗”第一人。对模范遵守行为准则的人和事予以褒奖肯定,强化示范带动作用,使广大市民养成维护环境的自觉习惯,推动良好城市运行秩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