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群众语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群众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民意,充满智慧。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中,充分运用好群众语言,就能很好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引起思想共鸣,切实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用群众语言开展理论宣讲
理论宣讲怎样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把理论观点和论述“翻译”成群众语言。
讲通俗的语言,不讲书面语言。开展普法政策宣讲时,我们专门编制了“劝赌歌”:赌博穷,不惜钱财手头松,朝朝睡到日头红,有田有地不务农,万贯家产一夜空……。这些语言大家愿意听,宣讲效果好。
讲生动的语言,不讲深奥语言。生动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切近实际,走进生活。年初我们开展十八大精神宣传时,就把“强国梦”提炼成“八重”:“重党、重民、重文、重德、重军、重科技、重生态、重小城镇,这样具体化、形象化的通俗讲座,老百姓听得懂。
讲管用的语言,不讲空洞语言。今年5月,我们在剅河镇举办的一次宣讲活动,不仅就社会救助、农村低保申请、养老机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还促成民政局与该镇在互动中找到了结合点,现场签订了11个方面的共建合作协议。
用群众语言搞好新闻宣传
新闻宣传必须鲜活、生动,新闻作品必须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说好“地方话”,讲好仙桃故事。张沟镇是全国黄鳝养殖第一镇,记者在该镇先锋村采访时,群众说在田里一年四季忙到头,还不如养鳝一季来的快,最后新闻报道直接引用了群众总结的“二四得八,不如一八得八”作标题,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易懂;还有近两年采写的《聚焦南城新区》的报道“没有仙桃的软环境,就没有旺旺的硬实力”;招商引资报道《三利集团落户干河的48小时》中的“用汽车的动力、跑出火箭的速度”等一批报道,说的全是大实话。
说好“普通话”,传播仙桃声音。对外宣传要覆盖更广阔的群体,只有在说好普通话同时弹好“仙桃琵琶”,才能增强传播力。如“仙桃外贸全面飘红”、“湖北水产的仙桃声音”等一批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说好“心里话”,触摸群众脉搏。“葫芦掉井里,看是下去了,其实浮在面上”、“好的新闻是用脚底板跑出来的”。我们在市直媒体开辟《我们家的新鲜事》、《田野》、《每周视点》等专题、专栏、专访,广泛运用新媒体的网上对话、线上访谈、线下体验、民生微博客等形式,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心里去,把群众心里的话讲出来。
用群众语言实施文化惠民
只有“好作品”,才能赢得群众的“好声音”。“多酿茅台酒,不造泡泡糖”。为了做到“素材乡里乡味,作品有品有位”,我们成立了草根文艺创作专班,广泛收集基层素材,用群众语言编写剧本,坚持每年开展一次群众文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以群众互评方式层层推选,用群众喜爱的汇演、展览、花鼓戏等方式展示,深受群众喜爱。今年创作“的歌曲《人民万岁》,获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小说《国家投资》获省“屈原文艺奖”,花鼓戏小品《抢老张》获第十届全国艺术节群星奖。
“舞台不落幕,剧场无围墙”。我们以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为主要内容,以广场文化为平台,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常态化。通过开展农民风采展示月、大家唱大家跳等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达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良好效果。不仅被文化部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还被群众称为“没有围墙的剧场,永不落幕的舞台”。
“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依托遍布城乡的文化广场、地方戏演出中心、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文化设施和民生讲坛、孝雅讲堂、“时事大家谈”和文化“大篷车”等流动阵地,通过鲜活的群众语言,广泛的群众互动,较好地宣传了身边典型,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了传统文化。
(作者系仙桃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