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中国梦”的文化支撑与动力
闫西安//www.workercn.cn2013-12-16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断生存发展的力量之源。中国梦作为一个有着特定所指的复合概念,它更全面的包含和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的不断进步、文化的全面繁荣、社会的有序运行和生态文明的持续健康。要圆中国梦,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根本,以政治建设为保障,以文化建设为灵魂,以社会建设为条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推进“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建设中,又要有所遵循,有所统领,这个统领就是文化。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发展战略和方针,就是要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吸取文化的动力之源。

  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生产力是指围绕满足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把人类的思想、意志和情感作为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当今世界,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人们需要通过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实现文化育民;也需要通过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寄托,实现文化乐民;同时还需要通过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来助推经济、促进发展,获得物质上的收益,实现文化富民。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实质是要在充分尊重人民最基本文化权益的前提下,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通过人人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使人们过上更加充实幸福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心灵梦。另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本身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扩张,向经济领域扩张的结果就是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来为中国梦奠定基础。同时,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化事业发展的不足,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促进人们个性化发展,人们对这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享受与接纳能够使人们对“中国梦”产生切身的认识与共鸣。

  不断增强文化向心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内生动力

  中华民族曾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历经战火纷争,朝代更迭,文化融合,几经沉浮仍屹立不倒。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之所以一脉相承,绵延至今,靠的就是56个民族的文化共识和精神凝聚。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表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当前,我国步入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危险期,在这个时期,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文化向心力的重视和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载体,在传承历史,凝聚现在,牵系未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向心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它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程,也必定会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以《易经》为源头,涵盖《诗》、《书》、《礼》、《仪》、《春秋》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一批厚重的经典作品和思想资源。这些文化经典集中体现着“仁、义、礼、智、信,德、廉、勤、俭、法、孝”等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深邃特质。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不但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的思想理论,而且也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精神和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新的文化成果是新时代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并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华文化的主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进一步廓清了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雾和谜团,增强了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共识,解决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理想信念动摇、道德信仰缺失、价值取向迷茫等问题。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精神基石。

  全力打造文化和谐性,为实现“中国梦”创设有利条件

  “和谐思想”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灵魂与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和”即为和谐、调和、和合,“和”代表了事物间的融洽、和谐关系,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思考。中国梦和世界梦是一个同心圆,这个圆心就是“和谐”。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一方面有赖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有赖于全中国各族人民的不懈拼搏和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对于我国而言,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提倡一种主流、健康、进取的社会意识,创造认同、感召的社会理念,引导整个民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外而言,就是要提升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和谐”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氛围。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