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完善园区配套 加速产城融合
//www.workercn.cn2014-05-19来源:江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是城镇发展的新组团。以城镇化的理念建设工业园区,完善园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配套,走园区产业发展和城镇开发建设相互促进的产城融合之路,是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实现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加速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

  “建园”与“建城”相结合,产城一体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

  我省工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多数工业园区已突破原有规划,外延空间不断扩大,既承担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任,又遇到了发展空间受限以及用工难等问题。

  目前,在全国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逐渐趋同的情况下,沿海产业转移、外商投资最看重的是园区配套能力。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产业配套,二是服务配套。我省大多数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大部分生产原料还需从外面买进,致使物流成本偏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一些较早的工业园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功能布局分散,企业随意自建厂房、办公楼、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目前,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用地”和“用人”。人的方面既包括普通工人,也包括高科技人才。不少园区反映,用工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园区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园区就业人员面临生活、休闲、就医、子女上学等诸多不便和困难。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企业务工人员在园区难以享受城市繁荣发展的成果,觉得园区“不好玩”、“待不住”;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园区无法接收外界日新月异的专业资讯和现代都市生活、休闲等方面的服务,引得进却留不住。

  城镇没有产业就容易成为“空壳”。园区如果只有工厂、企业,便好像是孤岛,产业也难以做大。农民成为市民,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进了城之后要安家,安家之后要就业,同时需要包括子女教育、医疗卫生、通信网络、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如果进城不能安居、无法乐业、缺少社会保障,就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入。而“建园”与“建城”相结合,一方面,让脱离土地的农民和返乡务工人员在园区既有活可干,又能真正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另一方面,可为工业园区积聚人气,有效破解用工难题,从而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加速产业和项目集聚。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虽然各园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但是产业集聚度高、企业扎堆,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配套比较完善的园区,招工情况就好很多。近年来,我省工资水平不断上涨,如果在家门口就业,生活成本比大城市低,又能保证享受到城市的生活质量,对进城务工人员还是有相当吸引力的。

  完善工业园区配套服务,致力打造宜业宜居产业新城

  今天的工业园区就是明天的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的关键是将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口,根据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把城市和园区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功能来定位、以城市功能来配套、以生态功能来融合,着力抓好“多规合一”。围绕工业园区定位和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各类综合性和专业型市场,配套发展医疗、保健、金融担保、商业中心,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信息、物流、交通服务等第三产业,使工业园区由单纯的生产区向功能齐备的城市新区转型。

  在用地指标日趋紧张,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受限的今天,在园区建设生活服务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会不会加剧园区供地紧张矛盾?用城镇化的方式完善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不仅能有效化解用工难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园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效益。武宁县以新市民公寓建设为切入点,破解用工难题,实现园区集约发展的做法就是很好的例证。武宁县工业园区有近两万名农民工,大部分在县城没有自有住房,租住在附近的民房,上下班的路程较长,其治安管理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沿海出现“民工荒”,武宁县敏锐地感觉到这种负面影响会迅速蔓延到内地。为避免用工问题影响到刚刚起步的工业园区发展,该县把破解用工难作为发展工业的切入点,利用国家拉动内需的利好政策,集中规划建设新市民公寓,结果一举三得:一是解决了近万名务工人员的住宿问题。公寓功能齐全,规划设计了公共食堂、幼儿园、超市、娱乐健身场所等配套设施,实行封闭式物业管理,为园区务工人员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为园区企业减负。园区集中建公寓,使得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可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厂房建设和购置设备上,从而不断加快项目建设的进度。三是避免或减少了企业分散建设和重复建设员工宿舍带来的土地浪费,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在入园项目不断增多、用地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由于园区的合理规划,不仅确保了项目用地“零等待”,而且随着商务中心、物流中心等综合性服务项目陆续投入使用,园区正在逐步成为真正的城市新区,务工人员将彻底告别在园区、城区两头跑的“钟摆式”生活,安心在园区生产、生活、生根。

  强化示范引导,推动工业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先行区

  产城融合在一些省份已有较为成功的模式,我省不少地区也做了积极的探索。依托我省现有的工业园区,选择产业集聚度高、配套基础建设条件好的部分园区和开发区,高水平规划、稳步推进建设一批产城一体示范区,可以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的成功模式,并总结经验在全省示范推广。

  实施“引农进城”工程,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将工业园区新市民公寓、人才公寓建设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范围,整合涉农、扶贫、移民资金等设立产城一体化引导资金,专项用于鼓励园区生活性服务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在财税政策上予以倾斜;突破政策性障碍和户籍身份门槛,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全面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覆盖范围;优化园区务工环境,稳定产业工人队伍,实现企业“常”招工向招“长”工转变、职工“一人打工”向“一家务工”转变。

  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促进园区由水平开发向立体开发转变。集约发展,向有限的土地要最大效益,是产城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进一步明确资源要素和环境保障措施,从投资强度、单位用地产出、容积率等方面突出集约发展目标,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提升园区投入产出效益和承载率,推动园区由为单个企业单一供地向统一建设订单式标准厂房转变,实现土地、资金、人才、信息和服务设施的高效利用。

  加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入园区设立营业网点,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工业园区物流配送体系,选择或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整合各地物流网络、物流设施设备、物流需求,专门培育一批为园区企业服务、面向主要原料和产品市场的城市专线,为企业原料、配件采购和货物销售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促进服务类机构,健全公共技术、投融资、信息交流、中介服务和政府服务“五大平台”,鼓励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投资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做优,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强化品牌建设;不断完善各类载体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各类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向企业开放,实现共享。

  (作者单位: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 蔡雪芳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