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当作“进京赶考”,旨在提醒全党始终保持党的本色。如今,65年过去了,“赶考”仍在继续。习总书记提出,“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的“赶考”,如何在各种复杂的局势面前不迷失、不懈怠,如何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如何为民政新一轮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新的合格答卷,是我们民政人应当深入思索的问题。
一、常怀“赶考”之心,牢树“考生”意识。
“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是民政工作的核心理念,“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是民政工作的根本职责。社救工作的对象大多是弱势群体,有些困难和问题在其他群体中可能是件小事,可在这些弱势群体中可能就是天大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多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为困难群众着想,切实了解群众想什么、做什么、要什么,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实实在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就能使工作做得更好,救助对象得到更满意的服务。所谓“赶考”,其实就是要把自己放在“考生”的位置上,把人民群众放在“考官”的位置上,始终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考试主题,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常怀“赶考”之心,扎紧作风“篱笆”。
面对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生活需要,面对东丽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救助工作只有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适应新形势,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的嘱托,更好的回应困难群众的热切期盼。俗话说,“篱笆扎得紧,野狗野猫钻不进”。如何扎紧作风“篱笆”,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使改进工作作风卓有成效,关键还在于迅速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做到真抓实干。要加强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严格遵守救助工作的各项规定,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加强部门与部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改进和提高;要保持作风改进的长期性,做到始终如一,坚持再坚持,改进再改进。通过作风的不断转变和改进,真正做到以良好行风带动政风民风,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三、常怀“赶考”之心,少走救助“弯路”。
习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解除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箍咒”,成就了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也成就了政绩观的再升华。新时期的民政工作同样要端正政绩观,少走形而上的“弯路”。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避免救助工作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政策规定的硬性指标,停留在总结汇报的各项数字,要勇敢正视困难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把救助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对与救助对象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真正吃透情况,摸清底数,做到思想上尊重救助对象、感情上贴近救助对象、行动上密切联系救助对象,真心实意为救助对象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理念进一步升华,使救助对象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坚定救助对象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信念。
四、常怀“赶考”之心,“学习”为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表明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提高工作能力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要求,直接决定着民政工作的水平和质量。针对困难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如果我们的能力不足,救助工作就无从谈起。为此,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突出了“工作为了人民,学习为了人民”这一主题,立足本职,联系实际,深入学习,学以致用。重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工作责任意识,力争做到平时工作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能够豁得出来。始终牢记肩上的重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思想集中到干事业上,把精力凝聚到做实事上,把功夫施展到抓落实上,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卓有成效地履行自己的救助职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党的事业无止境,“进京赶考”无穷期。只有始终保持“进京赶考”的精神状态,把每次“考试”当成新的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旺盛的斗志迎接新的“考试”,我们的民政事业、救助工作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