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恩东
不久前,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习仲勋在长葛》一书。这本书追忆记录了在全国“五风”泛滥、河南处于极度困难的关键时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率领12人中央工作组,于1961年4月到河南长葛县(今长葛市)蹲点调研近五个月时间,向中央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意见和建议,为扭转当时河南乃至全国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复阅读学习,认真思考回味,有许多启示、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群众真挚的深厚感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的责任担当,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期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与群众通气息才能听到真话、了解实情
搞调研前提是吃透情况。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形成群众实践与科学决策的良性回路。搞好调查研究必须带着问题,沉入基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领导干部搞调研必须带着问题,向实践求教,向群众求教。搞好调查研究必须放下架子,融入群众。习仲勋同志从到长葛开始,就不仅仅满足于开座谈会、听汇报,而是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是群众的一员,与群众同劳动,一起推水车、绞轱辘,与群众通气息,一起商量办事解决问题,群众把习仲勋当成自己人,都愿意和他说真心话。“政声人去后,民情闲谈时”。领导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就像田里的麦穗,身子越低,分量越重。融入群众不是一种技巧,不是简单地学几句俚语方言,更不是现场作秀,离开群众后又官味附体。融入群众,是一种鸟儿入林、鱼儿入水的归属感,是一种回家的感觉。领导干部只有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真正体验群众的日常生活,体味群众的喜怒哀乐,与群众的气息贯通交融,才能听到群众心声,看清事物本质。
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深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衡量调查研究搞的好不好,最终要看是否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建议。搞调研要善于集中民智。领导干部搞调研必须走群众路线,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把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忧虑什么、期盼什么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体民情、察民意、做决策的得力手段。搞调研要注重系统思考。习仲勋从大局出发,不仅指导解决长葛的实际问题,而且考虑到全省、全国问题的解决,时常与河南省委、许昌地委领导沟通交换意见,在系统思考研究的基础上,代表工作组向中央连续写出了11份调查报告,受到中央的重视,被中央办公厅批转到全国各中央局和省区市党委参考。对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的诸多问题、提出的各项建议,领导干部要做认真地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见解。
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唯实唯真才能体现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
调查研究体现领导干部的党性。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领导干部能否主动开展调研、是否善于深入调研,既是能力水平问题,更能反映领导干部作风和党性。在长葛调研期间,习仲勋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他强调:“我们的行动必须符合群众的要求,不能违背群众的意志。”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坚决反对“浮夸风”,严肃指出“当干部就应该实事求是,说实话、干实事,不弄虚作假”。应当看到,当前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但一些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还存在两种突出问题。其一,形式主义严重。当前,各级对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调研做出了时间等方面的刚性规定,但有的领导干部不是带着研究问题的态度去完成,存在敷衍应付“交作业”的现象。其二,不愿正视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对分管的工作缺乏清醒的审视判断,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敏锐;有的对本地区本部门全局工作和中心工作缺乏主动思考研究,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和群众的意见诉求视而不见,怕触及矛盾,怕得罪人等等。这些问题虽反映在调研工作中,实质是个别领导干部缺乏责任担当,根子是党性不强。学习习仲勋同志优良作风、工作艺术,关键是要把握党性修养这个核心的精髓,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精查深思、敢于担当,继承好、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直机关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