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万俊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堪称“长风破浪正当时!”
//www.workercn.cn2014-09-02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王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万俊人: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确立了我们国家的价值根本,绘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蓝图,规范了我国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必将在全社会激起强烈共鸣,也必将在引领全国人们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超越日本紧随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全世界赞叹不已。可是,也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确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状况,出现了三个“严重”情况:精神信仰严重缺失;伦理道德严重滑坡;社会风尚严重败坏。虽然我多次说“出现某种道德困境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结果,没有哪一个社会或国家可以幸免,关键是如何应对”,可是这三个“严重”情况,还是令国人瞪目,令世界瞪目!

  那么,我们国家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转型期呢?十八大后,我国确定了从深度和广度上讲都前所未有的宏大改革,被外媒称为“近三十年来最大胆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计划”。因此,新华社刊文阐述今年“两会”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环境、安全等焦点议题时指出,2014年是中国改革的“元年”。为什么说2014年是改革的“元年”?是因为去年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启动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的更高阶段,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在这个更高、更关键阶段的改革中,一定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一定要“啃硬骨头”,也一定会经过“深水险滩区”,复杂且充满了挑战。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

  我们怎样才能冲破阻力,啃下硬骨头,渡过深水险滩区而到达更高阶段改革胜利的彼岸呢?我的回答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因为历史和现实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换句话说,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也就意味着我国更高阶段的改革取得了成功;改革的成功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能够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同时对扭转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亦即伦理道德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更非常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想起了杜甫的两句古诗,一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党的十八大高屋建瓴地概括并出台的这24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似一场“及时雨”;另一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务之急,又要志在必得,必须“直挂云帆,”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下去。从这一点上说,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新归纳、提出新要求,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恰逢亟需,堪称“长风破浪正当时!”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王如:您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道德养成可起到哪些作用?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培育和树立核心价值观呢?

  万俊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作用是以文化人,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我们常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其实就是说生活在文化之中,传统就是过去形成的文化。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就浸淫在文化之中。文化无所不包,文化无处不在,文化看得见也看不见,摸得着也摸不着。这些文化和传统、习惯和习俗,都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媒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被其引领、被其教化、被其束缚、被其影响,甚至被其洗脑。你所说的《三字经》,就是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读本,也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范例,至今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忠孝节义,向善戒恶,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融入血液骨髓的道德理念。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既有具体内涵,也有养成路线。其中,修身为这四件大事之首。何为修身?就是慎独、律己、克己复礼,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想立志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为天下栋梁之材的第一道门槛。己身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古人家里常挂这样一副对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核心价值观的科学体现,上联是底线,不可突破,下联是目标,应当努力追求。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好东西太多太多了,繁星满天,玑珠遍地,我们应当学习借鉴,汲取营养,运用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去。

  中华文化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数不胜数,表现方式也丰富多彩,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借鉴作用。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戏曲曲艺、包括宗教民俗等,都可以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对泰山上的众多石刻大加赞赏,认为泰山石刻留存自封禅帝王、官宦贵人、文人墨客、黎民百姓之手。有关国家政治、民俗信仰、儒释道俗、天人合一、哲理情理、天文地理、自然风物,无所不包,博大精深。对于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学、书法、美学、艺术、旅游诸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泰山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东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举足轻重。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于泰山石刻。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文字记载的泰山文化、客观的泰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

  我常常吟诵我家乡岳阳楼上刻着的范仲淹《岳阳楼记》末尾的一段话:“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我希望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都能以范仲淹为榜样,思想感情不因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有所改变,坚定不移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境界,积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