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天,鲁迅在进“三味书屋”前,他的一位远房叔祖父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鲁迅被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吸引住了,念念不忘,梦寐以求,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保姆长妈妈。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鲁迅从小就酷爱读书,也非常讲究方法。我认为他读书有“五法”:一是多翻法。书在手头,不管是什么,他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翻一遍目录,或者读几页内容,认为这样可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又有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等诸多好处。二是跳读法。鲁迅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其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三是设问法。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再细读全书,达到融会贯通。四是“五到法”。所谓“五到”就是:心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开口读书,读出声来;眼到,仔细浏览,目光专注;手到,边读边做笔记;脑到,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五是立体法。鲁迅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著作自己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既可以大略了解了。”这样,既有一般的泛读,又有重点的“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有利于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的组成。
鲁迅反对漫无目标、千篇一律、死啃书本的做法,提倡和力行“三性”原则:“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读书要有的放矢、要因人而异、要博采众长。他认为,读书学习要深得“三昧”,即读书学习的诀窍与要义就在于“平知、获趣、至雅”。读书要学到平时应用的知识、要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乐趣、要使自己的品性达到健康和高雅。鲁迅经常讲学习要有“三不怕”精神:“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
鲁迅读书极力精深,提倡博采众家,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形象地比喻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在闲时也拿来翻看。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要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他对中外典籍的精神、心境、情趣之领略重于资料的积累。观其抄古碑,可知心情之郁积;观其日记购书单,于美术史之覃思精研,开掘之深,涉足之广,即令专业美术史家,也当咋舌敛手。他的知识藤蔓构架迁延广大,思想之停蓄因此稳当厚重,是一种手风琴一样的弥漫。
鲁迅自小养成的爱书如宝好读书的好习惯贯穿了一生,他读过的书令人仰慕。鲁迅读书与著书、理论与实践比翼双飞、交相辉映,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鲁迅全集》,以及伟大的鲁迅精神。
倡导全民阅读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 | 2014-04-25 |
触摸那份萦绕于心的乡愁 | 2014-04-25 |
为少儿阅读架一道彩虹 | 2014-04-25 |
深觉解 立四端 | 2014-04-25 |
文体兴衰之叹 | 2014-04-25 |
过一种平衡的读书生活 | 2014-04-25 |
择善书而读 | 2014-04-25 |
何不参加读书会 | 2014-04-25 |
经典阅读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 | 2014-04-25 |
党性修养重在自我完善 | 2014-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