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观点提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人的学习、创造和发展能力,那么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则决定着这个民族在文明之峰攀登的高度。崇尚阅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海量信息纷至沓来,文化交融不断加深,更需要我们将读书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博采众长中日益充盈、更加丰饶。
4月23日,我们迎来了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节日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回信,称其近日创建的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很有创意。他在信中写道,“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读书日的当口,总理专门复信强调读书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人的学习、创造和发展能力,那么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则决定着这个民族在文明之峰攀登的高度。阅读力,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竞争力。读书不仅是个人之事,还是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大事,须臾不可松懈。目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被列入国家立法计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阅读工程的高度重视。
崇尚阅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古代那些韦编三绝、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读书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自己的读书生活。近代那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都不忘留给子孙后代“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家训。即便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我们的开国者们依然坚持“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的读书原则。可以说,正是爱读书、乐读书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正是善读书、勤读书的文化传承,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如今,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海量信息纷至沓来,文化交融不断加深,更需要我们将读书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博采众长中日益充盈、更加丰饶。
必须正视,目前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并不乐观。最新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算上电子阅读量的2.48本,一共还不到8本,成年国民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喝咖啡的工夫”。出版的书越来越多,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现实的尴尬提醒我们,“有书无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一种“读书病”。一家家实体书店在现实的冲击下闭门关张,书市上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学、官场秘笈等大行其道,公交上、地铁里大多数人都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这一切都显示,我们的阅读世界正在变得功利而浮躁。
事实说明,不读书、不学习,心为物役、精神空虚,后果将很严重。在数字阅读的大背景下,碎片化信息消耗了人们大量的阅读精力,浏览为主的阅读习惯让平心静气读书的空气日益稀薄,“一搜即得”的求知态度,更助长着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之气。从文化层面看,这种病象,已经侵袭到人们的精神家园。现在一些人读书不多,想得太多,看到一点皮毛就以为掌握了精髓,对一些常识常理性的东西时常搞不清楚,被一些错误思潮牵着鼻子走,丧失判断力、辨别力。这样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警惕,长此以往,不仅人们的心智结构会不断退化,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也将变得虚弱无力。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在当前形势下,倡导全民阅读对充实精神家园的重要性空前凸显。从国际上看,“文明的博弈”日趋激烈,把握文化发展先机、占领精神文化制高点已刻不容缓。国内来看,不论是建设文化强国,还是打造创新型国家,都需要有牢固的精神家园为根基,利益分化、观念多元的现实,也呼唤社会整体道德文明水平的普遍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阅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发展水平和后劲的重要因素。只有进一步营造起全民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社会氛围,不断激发深层的文明力量,才能助我们的国家拥有持久活力,使我们的民族赢得世界尊重,让人民的生活获得安宁祥和。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充实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是每一代中国人的使命。让我们拿起书本,共同品味悠远的书香,共同传递阅读的力量,为自己也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注入一份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