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年来,我国许多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辛勤耕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何继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有为。
记者: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
来有为:近年来,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航运等行业的很多生产性服务企业积极走出去,建立了全球性的经营和服务网络,增强了自身国际竞争力。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服务贸易逆差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47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3%。服务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0.8%,比2011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2012年服务出口额为1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6%。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形势下,2012年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增速明显下降,服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尽管服务贸易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增长,但服务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还较低,服务贸易逆差规模不断扩大,近5年来服务贸易逆差年均增长165%。2012年我国实现服务贸易逆差89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旅游、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领域。
记者: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难点是什么?
来有为:如今,很多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轻资产经营”,通常以拥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开发工具(软件)、品牌等无形资产为主,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小,企业的发展并不依赖于固定资产等“重资产”投入,而是依靠技术创新、品牌和服务能力提升、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轻资产模式。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对制度环境、支持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重制造、轻服务”的观念,重点发展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级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少,长期以来对服务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感觉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找不到抓手,推出的相关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困扰尚未破除,发展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记者:下一步应如何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走出去”?
来有为:今后要针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特征与新形势,推进政府对企业“走出去”服务机制的转变,建立更广泛的部委协调机制,优化“走出去”程序,在国际并购、外汇管制、通关、投融资等方面采取力度更大、更有实效的便利化措施,为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大的政策支持。
要优化“走出去”程序,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搭建海外营销网络,整合国际资源,特别是品牌、技术、研发等战略性资源,实现企业经营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向全球化的转变。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研究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金融激励政策,大幅减少服务贸易限制,营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重点培育金融服务、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物流等新兴服务贸易,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在我国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