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郝 鹏:新形势下青海的使命与机遇
——访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郝鹏
本报赴青海采访组//www.workercn.cn2013-11-04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除了交通建设之外,我们十分重视能源建设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建设。这既是青海的比较优势,也是转型升级的需要。青海水电资源丰富,全省可供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2000万千瓦,目前实现装机容量1100万千瓦,潜力还很大。太阳能光伏产业更是青海的特色。目前,全省已有70多家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占全国大型集中并网光伏电站的49.5%,加上今年实施的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年内将突破300万千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带动形成了从光伏材料、电池组件到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规划引导,完善空间布局,严格行业准入,强化科技支撑,同步推进电网建设,提高输送通道能力,努力到2020年突破千万级规模,并统筹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光热发电项目,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努力把青海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

  同步建小康的青海承诺

  记者: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目前还属于欠发达地区,怎样能够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郝鹏: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全省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推动实现青海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工作的总目标。

  近几年来,随着青海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推进,部分民生指标已走在全国前列,藏区主要发展指标高于全省。在此基础上,青海小康社会指标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从2009年的18.3个百分点缩小到2012年的16.8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人均GDP、人均住房面积、社会保险覆盖率、科技研发占GDP的比重、社会安全指数等7个子项指标增幅超过10个百分点。只要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20年,青海就能总体上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方面工作:一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让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藏区和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努力建设“两型”社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抓好节能减排和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记者:既要青山绿水又要民生改善,青海如何统筹兼顾?有哪些经验做法?

  郝鹏:我们在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做法。在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转移安置从生态脆弱地区迁移出来的游牧民时,变原先分散居住为现在的适度集中,以更好地解决通电、通水、通路、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保障问题。前一阶段我走访了一些地方,座谈中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大家认可这是积极的、向现代文明的转变,能让群众享受更好的生活。一些原来已经分散安置的游牧民提出,希望二次搬迁,实现适度集中居住。

  生态移民与新型城镇化合理结合,不仅能降低安居的成本,提高民生服务的质量,同时也便于后续组织开展免费的技术培训、产业扶持补助,使群众掌握创业、就业的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百姓收入,巩固生态移民成效。举一个例子:青海的“拉面经济”很有名,目前青海的回族、撒拉族群众已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开办了近3万家牛肉拉面馆,年收入超过20亿元,实现稳定劳务输出超过10万人,“拉面经济”收入已占到青海农民在外劳务收入的一半以上。走访中,当地百姓跟我说,家里的孩子多数都出去做拉面生意了,一家一年收入有10万元,孩子们自己当了老板,又带动老家的人一块儿干,一起致富。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拉面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免费培训力度,并给予一定补助。

  最具发展潜力的青海支点

  记者:这次调研中我们在格尔木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格尔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从历史看,这里是物资集散转运的“旱码头”,从发展看,格尔木的发展潜力巨大。怎样定位格尔木在今后青海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郝鹏:格尔木地处柴达木盆地,是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省区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里矿产资源富集,有30多种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4种储量居全国第1位。格尔木在青海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15.4%、24.4%。随着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各类要素的集聚,这些优势还将进一步强化,格尔木的功能定位也将从青海省内主要城市向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区综合性中心城市迈进。

  基于此,我们初步明确了格尔木的新时期定位:一是中国的盐湖城,二是中国的太阳城,三是中国西部的枢纽城。随着在全国交通格局中的地位提升,格尔木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信息流和能源枢纽。未雨绸缪,我们已着手在格尔木打造现代化交通枢纽、信息通信枢纽、电力保障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

  记者:兰西格经济区的提出会给格尔木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郝鹏:兰西格经济区的提出,进一步将格尔木的发展提升到国家规划的层面。从青海自身的发展来讲,仅西宁一个点所提供的支撑力还不够,寻求发展需再往西延伸,格尔木就是另外一个支点。格尔木、西宁、兰州连成一线后,不论是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还是市场条件,都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格尔木作为新的增长极,战略地位会进一步凸显,对省内及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辐射能力和拉动能力也会大大加强。当然,这还要走很长的路。

  记者:格尔木在蒙古语中,意为“多条河流汇聚的地方”,但采访中不少人向我们表示,比较担心格尔木的水资源问题。

  郝鹏:的确,水资源是现在制约格尔木发展的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好转,不仅地表河流水量明显增加,地下水位也不断升高。我在调研中注意到,虽然昆仑山等山脉每年雪水量很大,但蒸发量也大,由于雪山融化后多为漫流,目前缺乏有效蓄积的措施,水资源不仅没有充分利用,有时还会形成融雪性洪灾。我们正在研究,要在雪水集中的地方建设相关水利工程,调节水量变化,形成良性循环。另外,我们也在调研从外调水的可行性。

  可持续发展的青海探索

  记者: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青海始终要面对的重大而核心的问题。在这方面,青海积累了哪些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

  郝鹏:青海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同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全省上下对青海生态地位的认识更加清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更加自觉,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回顾青海生态保护建设的历程,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体会:一是把握省情特征,确立生态建设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青海真正能为全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是青海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响的区域品牌。基于此,我们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摆在优先的战略位置上。2006年取消了三江源地区GDP考核,不再提工业化口号,2007年又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使保护生态成为全省首要任务。同时,初步建立了新型绿色考评机制,有效激发了各级政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坚持综合治理,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规划、争取实施了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等,进一步提升了生态保护的覆盖面。同时,采取淘汰落后产能、对青海湖采取封湖等措施,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是突出绿色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绿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探索了一条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子。四是创新体制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支持下,青海先行先试,初步建立了草畜平衡补偿、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补偿、牧民基本生活燃料费补助等11项内容的生态补偿机制。

  记者:目前,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下一步有哪些新规划、新思路?

  郝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的广度和力度还不够,工程未覆盖地区土地沙化、退化等问题仍很严重;生态补偿还未形成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提升生态建设成果任务艰巨;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矛盾仍很突出。当前,我们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在实现同步建成小康战略目标过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都决定了不仅需要青海自身的努力拼搏,同时也离不开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我们正在进行三个方面的新探索:进一步拓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覆盖面,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柴达木盆地沙化治理和东部干旱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退牧还草、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项工程,不断提升生态保护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特别是建立起包含政策性补偿、功能性补偿、建设性补偿、激励导向性补偿等内容的长效、稳定、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解决好发展、生态与生计问题;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采访组成员:张小影 崔书文 马玉宏 瞿长福 张 双 胡文鹏 潘笑天 石 晶 执笔:崔书文 潘笑天)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