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徐建光:用中国模式破解慢病世界难题
——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
//www.workercn.cn2014-05-29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

  ■创新启示录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新增癌症病例总数和肝、食道、胃、肺4种恶性肿瘤的新增病例数及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我国多种慢性病患者呈现人数快速攀升、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的态势。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超过6.5亿的人口是慢性病患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达2.9亿,高血压患者2.66亿,血脂异常人数达2.8亿,糖尿病患者1.14亿。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该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慢性病挑战?日前,复旦大学骨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协同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开展中医健康服务”或可找到破解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办法。

  现有慢病医学模式值得思考

  “应对慢性病带来的全球健康挑战和医疗费用危机,是当今各国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它呼唤对医学的理念、模式和核心价值进行深刻反思。”徐建光说,“纵观世界,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以征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进展严重受阻,显示以‘治病’为目标的医学模式不足以遏制慢性病蔓延的趋势,以‘还原论’为指导、针对单一靶点的治疗思路不足以攻克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

  徐建光透露,近年来,随着慢性病患者人数的飙升,导致各国医疗费用急剧膨胀,给各国政府和社会带来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一些国家甚至走到可供性的边缘,酿成社会危机。医疗费用相关的改革已经成为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面临的紧迫而棘手的问题。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世界银行评估,2005—2015年心血管疾病、卒中和糖尿病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5500亿美元;瑞士再保险公司预计,2020年中国的医疗保障缺口预计将达到730亿美元。

  中医思维具独特价值

  世纪之交,75位诺贝尔奖得主会聚巴黎,以“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为主题,发布了《巴黎宣言》,呼吁“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在徐建光看来,这些观点与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高度契合。徐建光告诉记者,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就已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先进理念,在长达数千年的探索中,中医为“治未病”提供了系统的核心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于肿瘤等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体内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调控网络,现代医学针对单一靶点的思路已难以适应。在此情况下,中医的整体性、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对慢性复杂疾病越来越显示出重要而独特的价值。”徐建光说,“中医药对于遏制医疗费用飙升、减轻医疗负担具有明显优势。在防病方面,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特色鲜明、行之有效,对于显著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可发挥重要作用;在治病方面,中医药疗效确切,方式灵活,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徐建光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目前临床上采用肿瘤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治疗肝癌,不仅费用高昂(约10万元—20万元/例),而且仅可使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平均延长2.6个月,其它多种肿瘤靶向药物情况也大体类似,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大幅降低医疗费用。例如,采用中医扶正抗癌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比单纯化疗的中位生存期提高5.27个月,而中药的费用仅为每天20元—30元。

  建立中医药功能模块

  徐建光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慢性病威胁、医疗费用危机”的严重问题,国家近年来部署了一系列重大任务,目标是通过大力开展中医健康服务研究、重大复杂慢性病疗效提升的攻关研究、支撑中医健康服务的技术、产品、规范和标准的研发,阻断从健康到亚健康、从亚健康到疾病、从疾病到终末结局等关键环节,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遏制医疗费用飙升的趋势。

  “这些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政府、社会、市场等许多方面,也涉及到健康维护、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等多个环节,这就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政—产—学—研—用结合和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创建中医健康服务模式。”徐建光认为,创建中医健康服务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任务是要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疗服务网络等健康服务提供支撑体系建设中,开展“中医药服务功能模块开发与应用”、“中医健康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健康大数据研究与增值服务”、“中医健康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等研究,探索建立“医院、社区和家庭联动”、“多元化保障”等运行机制。这就需要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引入相关企业、高校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协同。

  徐建光说:“众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借鉴现代医学注重证据的循证医学理念,充分发挥中医学整体论生命观、个性化治疗方法、‘治未病’综合调理和养生保健理论的作用,使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相互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为突破当今我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复杂慢性病的医学瓶颈,开辟一条富有希望的道路。”

  四诊信息延伸中医药服务

  徐建光告诉记者,近年来,为开展中医健康服务,上海进行了“先行先试”。上海中医药大学在30多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协同复旦、上海交大和道生公司的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仿生技术等研究力量,组织起多学科交叉团队,在科技部863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研究专项等多项重大研究任务的支持下,让中医健康服务的传统方法借助现代科技实现了客观化和信息化。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发挥各方在中医、信息和工程、中试和产业化方面优势的同时,还注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利益共享。学校核心研发人员以自然人身份参与持股,通过市场机制界定各方权益,激励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多年来,团队运转顺畅高效,协同攻关取得了一批令人鼓舞的成果和进展。

  围绕“中医特色健康辨识与亚健康评估技术”等核心问题,研发人员集中开展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体系、亚健康分类技术等研究,成功建立了“中医望诊(舌诊)、脉诊信息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规范采集和融合”、“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与分类辨识”、“基于中医四诊信息融合的常见中医证候诊断模型”等多项关键技术,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信息化中医特色健康评估体系”、“亚健康中医评估技术体系”。

  “这些成果和进展把中医药的健康理念和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中医诊疗信息的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为健康数据的分析挖掘研究开辟了道路,为开展中医健康服务奠定了科学和技术基础。”徐建光说。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