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科研攻关领域,单打独斗或许能行一时,但绝对不可能行千里
解放周末:您所在的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是一个怎样的团队?
孙晋良:我的母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上海大学的前身之一。2000年,当时的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找我谈了三次话,希望我回母校工作,以加强上大在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力量。在各方的推动下,我们碳/碳复合材料项目组整建制调入上大,成立了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2001年,我们中心自主研发的碳/碳复合材料及纤维增强骨架材料科研生产线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线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相关配套科研生产能力,使学校成为我国同时具备纤维增强骨架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科研生产能力的重要基地。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研究团队,涉及化学、化工、材料、机械、电气等多个专业。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我总体负责,一部分人员负责工艺,一部分人员负责设备,每项工作都很重要。
40多年来,我们团队一直坚持谨慎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管理流程,没有一次因材料问题影响发射试验,材料质量方面一直口碑极佳,获得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
特别是,我们的“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从原材料、设备、控制系统、产品到研发人员,全部国产化。这项真正的“中国制造”,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还先后获得“上海市劳模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拿下了“国家发明奖”等荣誉。今年国庆之前,团队喜获两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更加令人鼓舞。
解放周末:这个团队可以说倾注了您的全部心血?
孙晋良:是的,我们这个团队像一家人一样,有战斗力,有凝聚力。在大型科研攻关领域,单打独斗或许能行一时,但绝对不可能行千里。一个科研团队,不仅要各个学科背景交叉,而且要做到分工有序、高度融合,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领头人。这个领头人要有奉献精神,要跟大家能够相处得来。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和产业用纺织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部委下达的科研任务,很多研究成果配套应用于多种固体火箭发动机等,包括为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与天宫一号、二号对接提供了配套材料。
去年5月,我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成功发射。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喷管喉部的烧蚀状态最为恶劣,温度至少有3000摄氏度。因此,必须研制耐高温、耐烧蚀、耐冲刷的复合材料。我们研制的喉衬材料,达到了各项技术要求,质量过硬,保障了“重庆两江之星”成功发射。
解放周末: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您觉得还可以怎样进一步发力?
孙晋良:仅就新材料而言,我们尚未达到全面先进的发达状态。但在国际高科技的竞争中,不少方面能够独树一帜,并日益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这是我们再出发、再进步的基石所在。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的团队一直在研究碳/碳复合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性能也提高了不少,但不变的是团队成员对它的痴迷和执着。近年来,我们的研究派生出了很多新材料,包括碳/碳—金属复合材料、碳/碳—陶瓷复合材料等。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研究空间正在不断扩大,未来大有可为。
解放周末:在培养青年人成长成才上,您觉得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孙晋良: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在我们团队中,老一辈总是默默地在后面推上一把,让年轻人冲在第一线,把机会和名利更多地留给年轻人,创造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的环境。
例如,工艺方面原来是任慕苏老师负责,现在就更多地交由年轻人来担当。老是我们冲在前面,年轻人就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年轻人推上去,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就年轻人的自我成长而言,我希望他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打好基础,重视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要有抱负、有理想,能够有意识地为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要见异思迁;
四要有团队精神,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
五要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重视学科交叉;
六要有良好的学风道德,不要走歪门邪道,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记者手记
越跑越快,越跑越欢
在科研的这条攻坚路上,“上大人”上天入海、自强不息。孙晋良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孙院士像一匹骏马,越跑越快,越跑越欢,获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这是外人的评价。“人品好,技术过硬,能以身作则”,这是团队成员对他的赞誉。
1979年,20多岁的任慕苏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当时,很多部门都要她去,可她就认定了一条路——跟着孙晋良搞科研,原因是“孙老师人品好,待人真诚”。这一跟,就跟到了现在。
在年轻教师的眼中,孙老师淡泊名利、热爱科研,有舍小我而顾大家的人格魅力。作为学术带头人,他甘为人梯,把机会和名利更多地留给年轻人;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与承担科研项目,以提高他们的战略眼光和提炼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
工作中,孙晋良总是鼓励大胆创新。他说:人家做过的、做得很成熟的,坚决不做,要做就做自己的东西。
一次,有位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直接搬来国外研究者加氢气的做法。孙晋良当即提醒学生不要迷信西方,更不要偷懒,而应该努力找出一条更加安全、高效的路径。最后,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推理,从实验反应分解过程中捕捉到了可以利用的微量氢气。
孙晋良还十分重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在沪苏浙等地的多家单位、企业里,都能看到他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实地调研与联合攻关的身影。
精益求精的背后,孙晋良却一度饱受颈椎病的折磨。医生建议他及早进行颈椎手术,但他舍不得“浪费时间”,只是采用物理方法,一边工作一边保守治疗。
随着颈椎病日益压迫神经,他不得不进行手术。可就在手术前几天,他还戴着厚重的颈托,认真听取研究生的作业汇报。手术后不久,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面对荣誉,孙晋良总是说:成绩是大家的,是团队的功劳。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成员再攀科技高峰、再创“中国制造”辉煌的干劲更足、斗志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