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金融II——中国数字金融的最佳实践》,金融城金融科技创新案例编写小组著,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明确提出要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来一个转变。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金融与科技融合程度更加紧密,互动态势更加明显,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添新动能、提供新手段。
回顾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由来已久。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使得计算机设备从286、386的微型机到小型机、云主机演变。互联网的出现,推动计算机网络向互连、高速、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使得金融在跨时间、跨空间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大幅提升。金融业在科技的支撑推动下,先后经历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阶段后,正向移动化、网络化、场景化和智能化更高阶段发展。金融服务已从金融机构实体物理网点、ATM,拓展到网上电子银行、金融App,并结合场景嵌入到每一次搜索和点击中。科技对金融的作用,也从支持、支撑,到驱动、引领。如今,科技已不仅仅是金融业后台的配角,它也正日益走向金融舞台的中央而备受全球关注。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支付清算、投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日益深入,为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比如,云计算架构以其降低IT成本、高可靠性和高可扩展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正在成为金融领域IT基础设施的主流选择。大数据技术应用在金融领域客户管理、风险管理、信用评估等方面,可提高业务拓展精准性,增强对逾期违约或欺诈的预警时效性。人工智能与金融业的结合有望推动金融服务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帮助金融机构形成覆盖前、中、后台的全生命周期智能金融体系。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资产证券化、资产托管等场景正在从概念验证逐步落地于实践应用,发挥其在防篡改、可追溯、多方协同等方面的优势。
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驱动下的金融创新,其本质还是金融。它并未改变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还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风险挑战。比如,部分机构数据安全意识薄弱,违规使用数据资源,从而导致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一些机构网络安全系统不健全,可能因受到拒绝式服务攻击或自身系统、网络故障而导致服务中断,引发网络安全问题。机构、账户、数据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性不断增强,金融与科技边界日益模糊,容易导致责任认定不清的问题。金融活动的实时性和不间断性越发明显,金融产品跨行业跨市场特征日益突出,给传统的分业分段式监管和机构监管模式带来挑战。
面对上述问题和风险挑战,应本着趋利避害、规范发展的原则,凝聚政界、业界、学界的智慧,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同步,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倡导正确理念。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注重发挥技术优势,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降低服务边际成本,为小微企业、农民等服务对象提供更多价格合理、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和监管现状,密切跟踪金融科技发展国际动态,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经验和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工作成果基础上,加强金融科技的顶层设计,厘清金融科技业务边界和责任划分,按照“凡是金融业务都应该纳入持牌监管”的原则,科技回归科技支撑,金融回归金融本质,推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间的合作模式更加合规和可持续。
三是平衡创新监管。研究国际上监管沙箱的实施效果,探索兼具试错容错和弹性调整能力的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对有利于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模式,在有标准、有约束、有监管、可退出前提下提供支持的政策环境,加强创新业务生命周期安全管控,做好信息安全保护,避免野蛮生长造成监管被动。
四是加强手段建设。大力发展监管科技,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驱动技术,优化金融监管流程,提升金融监管效能。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统计、登记披露、风险监测、信息共享、标准研制、风险提示、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搭建监管与市场、国际与国内双向沟通渠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尚处于不断发展成熟过程中,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深入探索和持续推动。金融城依托金融科技创新案例评选活动组织撰写了《科技赋能金融》,以生动、形象、严谨、细致的写作风格,精心遴选来自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不同类型从业机构的多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实践和效果,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专业案例集,相信会对广大读者和金融从业者大有裨益。
(作者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