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考试——在疫情中,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坚持对规则的遵守、应对各种压力来袭。
面对这样的挑战,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如何因时而动,才能更好地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面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回答:活生生的现实场景,恰恰就是能够让青少年主动而独立成长的良好时机,让“应对疫情”成为青少年面对广阔生活“具体而微”的教材。
最好的教育往往来自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危机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契机。
防控机制必须是长效的
解放周末:如今,“什么时候开学”成了牵动人心的大事。近日,多地相继公布开学时间,让很多家长既期待,又担心。与复工复产持续加速相比,学校开学是否需要更加谨慎?
马军:当然。对青少年自身来说,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免疫系统也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从环境上讲,教室或宿舍都相对封闭,并且人口密度大,一直是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间点正好是学生放寒假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传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延迟开学以及许多国家以关闭学校作为避免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主要措施之一。
目前,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许多学校处于“停课不停学”的状态,也有些地区、有些学校和年级准备开学或者已经开学,此阶段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愈发重要。
解放周末:开学之后,学校应该做好哪些防疫工作?
马军:要坚持对关键信息的掌握。学校作为牵头人,要做好家校联防、教医联控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在师生、员工和家长的配合下,及时掌握在校人员的动态,做好学生健康信息排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处置。还要严格管控校门,严禁无关人员入内,将危险拒之门外,宿舍严管楼门屋门,防止内部交叉感染。
建议每个学校都应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一把手任组长,责任分工到人,加强组织保障;制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预案,以及相关晨午检、消毒等制度,加强制度保障。
解放周末:教育部曾表示,开学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二是社会、家长都认为,或者绝大多数同意现在开学是安全的。三是开学以后必要的防控物资和条件都是到位的。
马军:前两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很多人不知道学校的物资储备也很重要。学校一般需要一定量的个人防护用品,比如一次性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产品)、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橡胶手套等;晨午检物品,包括测温枪、水银体温计等;消毒用品和消毒器械,含氯消毒剂、次氯酸、75%乙醇、紫外线消毒灯、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等。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为学校提供便利条件,并寻求和医疗卫生生产厂家的合作,尽最大可能满足学校的需求。
还有一条很重要——要加强师生员工的健康教育。做好师生新冠肺炎防控技能的培训工作,如手卫生习惯培养、咳嗽礼仪、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运动技能和营养知识等。
鉴于目前许多学校还在通过网络上课,还要提高学生的视力保护技能,并开展安全教育等。此外,还要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和清洁人员的技能培训。这些问题,都是学校管理必须面临的。
心灵成长的重要契机
解放周末:疫情的出现,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在疫情时期,学生的心理方面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马军:这次疫情,既是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也是重大的社会应激事件。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可能是他们生命中遇到的第一次危机,并且会随着疫情的发展面对不同的压力,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或心理问题。
疫情刚开始时,由于对疾病认识不清,各种信息满天飞,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
紧接着,形势发生了变化。学校不能如期开学,青少年也可能适应不了网上教学的方式,适应不了没有面对面交往的生活,会出现对学业和未来的担忧与迷茫,而毕业班的学生还会面临中考、高考、考研、就业等各项压力;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有些学校开学或者准备开学,又或者开学日期不确定,这些压力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能否适应未来学业的担忧,与家人、老师等关系的紧张,引发失眠、易被激怒等负面情绪。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师生心灵成长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契机。我们要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方面的支持,通过线上和线下等措施,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我的健康我做主”的理念;根据疫情发展、教学安排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包括提供调整认知、情绪疏导、行为管理、心理放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解放周末:由于各地延迟开学,只能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和心理咨询,这对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哪些挑战?
马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以前的心理疏导都是面对面开展的,并且平时如果一个学生情绪不对,可以通过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反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但现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我们只能通过网络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这就对心理咨询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掌握青少年的语言,还要灵活多样。
疫情期间,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因此,充分动员家长的参与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做到家校配合也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解放周末: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防护和心理教育?
马军:在这次疫情中,很多人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学校也要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总结下来,一是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并且针对各地疫情控制、学校逐步复课等情况,统筹考虑心理疏导的内容和方式。二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项制度,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平时侧重于预防,面向全体师生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他们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自我调节能力。针对少数出现心理困扰的师生给予及时帮助和干预,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师生立即转介。三是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师资过硬、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师。越是到疫情后期,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心理重建会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专职教师更多地投入,更专业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