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备、内涵越来越丰富,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全面准确地认识、理解和更好地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我国思想理论界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何毅亭同志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书,就是一本值得关注的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读物。这本书虽然不是专门的理论著作,而是由作者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9篇文章结集而成,篇幅也不长,但9篇文章相互间有密切的内在理论逻辑关系,共同构成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框架。细细读来,这本书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个重大问题。
一是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该书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对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分别进行了专门阐释,用深入的说理、清晰的逻辑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二是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是好制度。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凝练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行了深入阐述,并作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从根本上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奇迹这一重大论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
三是讲清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该书从首次用一次党的中央全会专门研究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首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到首次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重要拓展和深化、首次明确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定位等等来阐述四中全会的新贡献,其中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举措,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坚定遵循、自觉运用和丰富发展,由此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标志性成果。
四是讲清楚了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该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成功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形态、当代形态、中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不仅是人类通往现代化的崭新制度选择,更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所提供的中国方案。
在我看来,这本书还有三个突出特点。
鲜明的政治性。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理论工作,更是政治任务。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鲜明是第一要义和第一原则。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对于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什么这样的重大政治问题,该书给予了科学回答,并明确提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制度成熟而持久。简而言之,该书把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根本方向和现实指向不仅讲明白了,而且讲得旗帜鲜明、斩钉截铁。
严谨的学理性。坚定鲜明的政治站位与政治导向背后,是深厚的学术支撑,是严谨的学理逻辑。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会有这一制度,该书从历史的角度、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作出了深刻的学理阐释。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遗留和传承下来的宝贵政治财富,也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巨大优势。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探索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形成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独特形式。
丰富的创造性。该书在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义的基础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严谨的理论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率先提出党的领导根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根本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四梁八柱”中起着“主梁”和“顶梁柱”作用。这一理论判断是建立在坚实实践基础和严谨实践逻辑上的科学判断。
基于以上“四个讲清楚”和“三个突出特点”,我特别向广大理论工作者推荐这本理论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