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在实践中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凝聚共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石家庄作为京畿大省省会城市,近年来,针对经济发展不快、规模不大,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档次偏低等突出问题,坚持从区域、产业、企业、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石家庄特色的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之路。
今年1至9月份全市生产总值3488.9亿元,同比增长9.4%.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81.83亿元,同比增长8.13%,总量居全省第1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40.19亿元,同比增长14.53%.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1至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实现增加值1415.7亿元,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利税627.5亿元,增长15.4%.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1.1亿元,增长13.4%.
一是以优化布局促转型,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优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实现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本身有着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我们根据全市23个县(市)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提出中东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力推动中部率先隆起、东部实现突破、西部加快发展。中部主城区和四组团县(市)作为全市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市经济发展龙头带动区和城乡现代化建设标志区。东部9个平原县(市)工业基础较好,以大上工业、上大工业为主攻方向,以工业聚集区建设为突破口,发展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园区,加速实现工业“突破”。西部山区5县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打造省会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二是以做优“存量”促转型,着力增强工业企业竞争的新实力。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把狠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把对标作为提升企业素质和竞争力最实在管用的路径,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广泛开展了对标行动,设立对标专项支持资金,鼓励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对标国内外同行业一流企业,围绕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全过程,查找差距、制定措施、逐步追赶,企业效益实现大幅增长,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今年,我们大力实施了“跨五超百冲千”工程,将对标范围扩大到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纺织、钢铁、热电、水泥、陶瓷等行业,通过开展对标活动,真正对出生产力、对出竞争力、对出质量和效益。
三是以城市“提升”促转型,着力提升聚集生产要素的新引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作为省会城市,城镇化滞后、城市品位不高、城市框架尚未拉开一直是制约我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对此,我们紧紧围绕完善省会功能、提升省会品位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流省会城市目标,确定了“一河两岸三组团”城市发展新格局,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启动正定新区建设,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努力打造一个全国综合水平最高、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坚持把聚集优质生产要素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大力加强城市商贸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铁路、航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京石高铁的建成投用,与北京、郑州、太原等周边城市形成一小时交通圈,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捷,城市的集聚力、承载力大大提升,带来了一大批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光电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入驻,城市经济实力倍增。
四是以做大园区促转型,着力夯实产业聚合发展的新平台。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我们以做大做强园区为目标,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根据各个园区产业特点,编制了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各项规划。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通过市场融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超前规划各类管线等生产性公用设施。积极探索实施共建、托管、一区多园等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园区建设管理水平。制定了专项扶持和激励办法,在项目审批、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增强园区开发建设的活力和动力。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5个、省级工业聚集区10个,实现了每个县有省级园区。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从业人数达到51万人,入驻企业777家,主营业务收入4839亿元,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2%.工业增加值15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8%.
五是以优化环境促转型,着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地。环境是有效集聚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命门之穴”。我们坚持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以抓干部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优化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以钢铁般的意志在全市持续掀起“效能革命”。从2011年开始,连续3年在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召开全市广播电视大会进行动员部署。着力开展了优化政务环境、改善市场环境、改善社会环境和改善硬件环境等“八个专项行动”。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审批事项、前置条件分别削减31.5%和26%,办结时限压缩35%.同时,严厉整治和坚决纠正“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以及“不作为、乱作为”和执法不公等企业和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以一浪高过一浪的活动,不断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推向深入,让人民群众满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创业激情。